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數(shù)不清的房間,其中有三間特殊的房間與死生大事相關,它們分別是紅十字會的急救培訓教室、臨終關懷病房和造血干細胞采集室。5月8日是世界紅十字日,今年我國“紅十字博愛周”活動的主題是“生命教育,人道伴行”。讓我們透過來到這三間房的人們,以及他們在面對生死課題時展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去感悟生命。
急救培訓教室:盡力搶救,挽回生命
4月27日傍晚,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發(fā)生一起卡車翻車事故,事故車駕駛室及車身嚴重變形。一位穿著紅十字馬甲的男子帶著急救包來到事故車前,熟練地取下已破裂的前擋風玻璃,爬進駕駛室,為傷者進行傷口清污消毒、包扎止血、心理安撫。
他是萍鄉(xiāng)市紅十字師資志愿服務隊隊長夏云劍,一身“武藝”來源于一間教室——紅十字急救培訓教室。
“當初學習應急救護,就是為了救人。”夏云劍回憶道,第一次走進急救培訓教室是2013年。在這方課堂,他學會了消毒、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心肺復蘇術等一系列應急救護技能。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5年4月至2022年4月,夏云劍成功搶救了60余人,并被評為2021年全國“十大最美救護員”。
夏云劍還是一名應急救護培訓師,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掌握急救技能,“每多一名紅十字救護員,群眾安全就多一份保障。”
圖為夏云劍(右)作為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師在授課。(受訪者供圖)
記者了解到,江西已有各類規(guī)模的紅十字急救培訓教室112個。近五年,從這些教室中走出了1422名應急救護培訓師,這些救護師資又培養(yǎng)出紅十字應急救護員70.6萬人,累計為506.2萬人次普及應急救護知識,在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臨終關懷病房:直面死亡,安然告別
一束康乃馨,是臨終關懷病房里溫暖的亮色。或在病床上,或在胸前口袋,或在鬢角邊……在生命的盡頭,除了鮮花,還有臨終關懷志愿者與病人依依作伴。
圖為彭瑛在提供臨終關懷服務。(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方幫助臨終病人與人間好好告別的空間,也是傳遞愛、接收愛的美好空間。”江西省貴溪市紅十字會愛在始終養(yǎng)老介護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彭瑛說。
溫馨的房間、安寧的環(huán)境、肢體撫摸、言語安撫……透露著關懷的點滴細節(jié),都能讓病人感受到被理解。彭瑛也不忌諱與關懷對象談論死亡。她告訴他們,死亡就像蟬蛻殼,有一些疼痛,但也是一種新生。
臨終關懷并不只發(fā)生在病房,也可能在病人家中。彭瑛曾遇到一位農(nóng)村的服務對象,醫(yī)院表示無力回天后,家屬選擇回家保守治療。提供過一次臨終關懷服務后,彭瑛在一天深夜接到了家屬的電話,說病人快不行了,她連夜趕往村莊送病人最后一程。
10年來,彭瑛和她的志愿團隊一共服務了121名臨終病人,每一位都走得十分安詳。彭瑛說,她要用心中的愛,讓更多人在生命的最后感受到暖,讓生死別離更安寧。
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延續(xù)希望,傳遞幸運
5月6日,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象湖院區(qū)的一個“特殊”房間里,來自江西湖口的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張浩林正躺在病床上進行造血干細胞采集。在他右側,運轉著的采集機將紅色的血液從他體內(nèi)抽出又輸回;在他左側,已于2020年成功配型并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夏曉雯,作為紅十字志愿者陪伴在他身邊。
這間病房是江西唯一一家啟用的非親緣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已見證了34例生命接力故事的發(fā)生。
圖為夏曉雯(左)作為紅十字志愿者陪伴在張浩林(右)身邊。新華社記者余剛攝
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是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惡性血液病較為有效的方法,而非親緣關系配型成功的概率僅為萬分之一。“配型成功的概率就像中彩票大獎,我很幸運。很多人登記了多年都沒能完成捐獻,因為配型成功后還要根據(jù)匹配度以及捐獻者身體狀況進行‘擇優(yōu)錄取’。”在江西省紅十字會工作的夏曉雯是這間房的第一例捐獻者,她2017年6月加入中華骨髓庫志愿捐獻者行列,等待3年多,終于為一名2歲的小患者捐獻了自己的造血干細胞。在夏曉雯眼中,這是一間延續(xù)生命希望的“幸運屋”。
“志愿捐獻者數(shù)量越多,意味著患者找到相合配型捐獻者的概率越高,生機也就越大。”江西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袁才華介紹,近年來,江西各級紅十字會通過加大造血干細胞和中華骨髓庫捐獻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了市民捐獻知曉率和認同度。目前,江西共入庫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7.5萬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