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啟動“中國兒童福利與保護宣傳月”。本屆活動以“未保同行,你我守護”為主題,倡導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等積極踐行兒童保護工作。
過去一年,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的一年,也是《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家庭教育促進法》等各項法律法規、辦法及通知頒布實施,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持續發展并向專業化推進的一年。
民政部兒童福利司副司長趙泳指出,一年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家庭保護令、督促監護令、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禁止未成年人直播打賞等配套措施有效實施。未成年人網絡治理取得成效,網上飯圈、未成年人參加選秀節目等亂象得到較好遏制。兒童福利事業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體制和轉型創新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開,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網絡逐步構建,各地新設獨立編制的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鄉鎮街道未保工作站建設快速推進。全國5.5萬名兒童督導員、66.7萬名村居兒童主任,堅守在關愛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倡導提高兒童福利和保護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他表示,兒童福利和保護的專業化重點體現在工作隊伍上,尤其需要縣級未保中心工作人員、鄉鎮兒童督導員、村居兒童主任等一線兒童工作者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在政府的引領倡導下,積極探索開展系統性、多類型的培訓項目,同時積極動員專家學者和民間愛心人士的參與。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長張柳表示,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一年來,整體呈現出的3個突出特點:未成年人保護制度化進程全面提速、兒童發展全方位納入政府規劃以及基層兒童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成為工作重點。
從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六大保護”來看,均有顯著進展。
在政府保護方面,國家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工作協調機制實現全覆蓋;民政部門牽頭的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范創建活動有序推進,廣東、江蘇、云南等10余個省份都已啟動了評定工作;兒童福利財政投入進一步增加,2020年我國兒童福利財政支出達到歷史最高值68.2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4.3億元,此外兒童福利機構全面優化轉型;江西、廣西、浙江、安徽等地都制定了“十四五”時期兒童福利保護專項規劃;殘障兒童康復救助進一步落實“應救盡救”。
在家庭保護方面,以兒童家庭為中心的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了家庭教育促進法,通過法律支持家長為兒童健康成長而教,傳統的“家事”上升成為重要“國事”;加強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探索對依法收養孤殘兒童、非生父母履行監護權的家庭實施公共服務優惠政策。
在學校保護方面,去年7月出臺的雙減政策開啟了學校教育、校外教育協同治理的新時代;2021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達24.5萬所,中央財政在學前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達到了198.4億元,學前教育向著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方向發展;引入專業力量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服務;此外,推進學校的社會工作發展,整合資源,防止校園欺凌和暴力傷害。
在社會保護方面,66.7萬名兒童主任成為基層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重要的隊伍;兒童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專業化取得重要事務進展,例如,河南省漯河市率先創建了兒童社工培養基地;社會力量參與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和鄉村兒童的發展,2021年,中央彩票金有3.29億元被用于大病兒童救助,還有以中國扶貧基金會“童伴媽媽”項目為代表的大量公益項目扎根農村;社會力量促進0-3歲嬰幼兒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目前,發展托育服務已被納入“十四五”規劃,多地已制定了示范城市創建方案;健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慈善行為導向機制。
在司法保護方面,強制報告制度實施以來,2800多起隱蔽性高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被舉報;最高檢察院聯合全國婦聯、關工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上海、云南、寧夏等多地正在建立兒童遭受性侵和暴力案件一站式取證保護機制;司法系統在進一步開展對于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綜合審判改革。
在網絡保護方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入法以來,平臺治理、信息管理以及軟件管理等得到了一定的優化;目前我國正在推動制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行業規范和行為準則;此外,將推動建立統一的未成年人網絡游戲電子身份認證系統,四川等地已經將其納入到了“十四五”規劃的服務清單當中。
“保護好每一名兒童,讓兒童共享發展成果,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環。”張柳說。
展望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未來的發展方向,她認為,為建立與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未成年人保護制度體系,要實現“七個化”:普惠化、法制化、均等化、便捷化、社區化、專業化、智慧化。(光明網記者 鐘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