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擁有自己法制傳統的國家,在反恐國際合作上經歷了幾個不同時期:反恐專門機構及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國際反恐協作框架日漸形成;對反恐法制理論深入研究,制定相關反恐法律草案和發展反恐國際、區域合作,構建反恐法制體系,發展反恐國際合作等。在反恐法律的立法上,中國也有自身特殊的起點和發展軌跡。
9月21日是國際和平日。
198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9月聯大開幕的日子定為國際和平日,旨在“加強各國人民內部及相互之間和平的理想”。200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把每年的9月21日定為國際和平日。自此,每年聯合國都要提出當年度國際和平日的主題,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并號召世界各國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按照聯合國的相關決議,今年國際和平日的主題是“人民享有和平權利”。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兩大永恒主題。兩者之間,和平是前提,是基礎,更是關鍵。自國際和平日設立以來,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都會舉行儀式,提請所有人關注、慶祝和紀念這一日子。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戰爭、恐怖襲擊、地區沖突等多種形式的暴力敵對活動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說是頻發,人類真正實現和平的理想任重而道遠。
正如《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所說的:一切形式和表現的恐怖主義都構成對和平與安全的最嚴重威脅,從而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強烈譴責一切形式和表現的恐怖主義,無論其為何人所為,在何處發生,為何目的而為。
國際恐怖活動呈現新特點
據法國《費加羅報》9月17日援引法新社報道,一名加拿大籍恐怖小組頭目因試圖向軍事機構發起炸彈襲擊,被判24年監禁。
據報道,該恐怖組織頭目名為希瓦·阿里扎德,現年34歲。加拿大司法部門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阿里扎德被指控為恐怖組織制造或持有危害生命或造成重大損失的爆炸裝置。
報道稱,2010年,警方共逮捕了包括阿里扎德在內的3名嫌疑人。警方認為阿里扎德是一個恐怖小組的組織者。該恐怖小組以加拿大軍方等部門為襲擊目標。
就在此前的一個星期,9月10日中新社曾報道稱,巴基斯坦海軍于9月6日挫敗了恐怖分子對卡拉奇海軍基地的襲擊,打死3人,逮捕7人,一名海軍軍官在襲擊中喪生。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曾于9日宣稱負責。但9月11日當天,基地組織南亞分支也聲明宣稱負責,并宣稱目的是劫奪巴基斯坦海軍護衛艦,并以艦載導彈攻擊美軍航母。
“目前國際恐怖組織仍然十分猖獗。我們認為,當前國際恐怖犯罪對全球各個國家的恐怖分子吸引越來越大,當前的恐怖主義不受任何國際公約規則和慣例所約束,對國際社會有一種為所欲為之勢,制造恐怖犯罪會采取無所不用其極的方法。”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看來,目前恐怖犯罪活動對國際社會的威脅越來越大,并呈增多態勢。
雖然從事暴力恐怖活動的人只是極少數,但是由于恐怖活動所具有的特性,它造成的危害遠遠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
李偉向記者介紹說,目前,暴力恐怖事件發生的方式、方法、手段在不斷變化,恐怖組織的形態、構成也在發生變化。
“為了追求恐怖主義所謂的整體性,恐怖分子會脅迫一些地區民眾,并蓄意使這些民眾處于被血腥屠殺的狀態,這與以往采取恐怖爆炸的形式有所不同。恐怖分子正面與政府對抗的態勢也日益明顯,這令國際社會十分擔憂。”李偉說,和以往所采取的連環或暫時的恐怖襲擊方式不同,現在恐怖分子開始采取有規模的武力襲擊,并以公開方式恐嚇民眾、挑釁國際社會。這是與以往的國際恐怖活動不同的一些新特點。
網絡成為恐怖活動新手段
近日,第68屆聯合國大會進行《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第四次評審并通過決議,首次在全球反恐戰略框架內寫入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的內容。值得一提的是,決議要求各國關注恐怖分子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從事煽動、招募、資助或策劃恐怖活動,各國、國際組織及私營部門等應合作應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告訴記者,近年來,恐怖主義還借助網絡創造了遍布全球的網絡社會空間。國際恐怖組織正在全球范圍進行有組織的“互聯網運動”,網絡已成為恐怖勢力的重要工具。
中國人民大學物證技術鑒定中心副主任謝君澤將網絡恐怖犯罪在法律上分為兩類:第一類可稱為非純正的網絡犯罪,即以計算機、網絡為工具,以實施傳統形式犯罪為目的。比如說,利用網絡招募人員、傳播恐怖音視頻、傳授暴恐技術、籌集活動資金、策劃恐怖活動等。另一類可稱為純正的網絡犯罪,它不僅以計算機、網絡為工具,還以計算機、網絡為犯罪對象。比如說,通過網絡攻擊水電、通信、交通、金融、醫療、衛生等部門的計算機系統,使公共設施陷入癱瘓。再如,利用計算機、網絡竊取、截獲國家秘密數據。
“從發展形勢上看,后者將會越來越多。”謝君澤分析說。
梅建明認為,網絡的使用使得恐怖犯罪的環境發生了改變,網絡環境給予恐怖分子一個新的空間。在這個新的網絡空間中,恐怖分子可以通過制作音像制品、視頻等內容進行網絡宣傳和鼓動,對民眾和未成年人起到“洗腦”的作用;恐怖分子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密切聯絡,比如利用網絡招募人員、策劃恐怖宣傳,利用網絡環境的便捷性進行秘密溝通。
李偉說:“網絡容易成為被恐怖主義利用的工具,也有可能會成為恐怖主義攻擊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立法和管理上進行更加嚴格的認定。”
在梅建明看來,目前治理網絡恐怖犯罪仍存在難點。“當前技術的發展速度十分快,法律往往落后于新技術的使用,因此執法機關往往掌握不住充分的證據對此類犯罪進行法律制裁。”梅建明說,在恐怖犯罪中,犯罪分子經常會使用和利用高端的網絡科技技術進行恐怖宣傳活動,加之語言方面的限制,比如說暗語的使用,加大了反恐難度。
“此外,各國之間的相關法律不同,國際反恐合作沒有一個統一的法律進行規范,使得法律實施過程中證據不全。”梅建明建議,針對網絡恐怖犯罪,要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抵制網絡恐怖犯罪活動。
梅建明表示,遏制此類恐怖犯罪,網絡安全法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圍堵網絡恐怖犯罪活動,但是國際恐怖組織仍然會鉆法律的空子,利用漏洞擺脫法律的懲罰。所以,要加強技術的升級,以更先進的技術進行反恐偵查和犯罪打擊。
中國積極參與反恐國際合作
“21世紀以來,全球國際恐怖主義攻擊商業目標與平民目標的情況愈演愈烈,恐怖分子濫殺無辜的特點暴露無遺。”梅建明說。
李偉認為,恐怖主義產生的根源是復雜的,并不是單一的因素所引發的,也不是偶然現象,與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有著復雜的關系。
“由于恐怖襲擊和威脅的跨國性質,國際反恐合作必然會越來越密切,而要讓這種合作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建立和加深相互信任,在應對恐怖主義時必須同心協力。”李偉說。
2006年9月8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有關在全球范圍內打擊恐怖主義的《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以協調和加強聯合國各個成員國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努力。
《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由一份決議和一個行動計劃組成。這是聯合國192個成員國第一次就打擊恐怖主義的全球戰略達成一致意見。它意味著聯合國多年來在協調和加強各國打擊恐怖主義方面的努力邁出了實質性、決定性的一步,為國際社會進一步的反恐合作與協調行動奠定了基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中國官方則多次公開指出,將堅決打擊各種形式的恐怖主義活動,積極落實全球反恐戰略,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反恐國際合作。
梅建明認為,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擁有自己法制傳統的國家,在反恐國際合作上經歷了幾個不同時期:反恐專門機構及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國際反恐協作框架日漸形成;對反恐法制理論深入研究,制定相關反恐法律草案和發展反恐國際、區域合作,構建反恐法制體系,發展反恐國際合作等。在反恐法律的立法上,中國也有自身特殊的起點和發展軌跡。
“中國未來的反恐法律應當是一個系統的法律體系,上位法可有國家適時制定的反恐戰略,與聯合國的反恐戰略相銜接,并作為反恐法相關精神內容的依據;其次則應有包括憲法性法律規定、單行法規、相關法律、國際公約與條約、行政部門的規章、地方法規以及有關的司法解釋、行動指南、執法手冊等相配套的系統法律。”梅建明說,同時,還要與中國的公共管理應急機制建設相配套。要從中國國情出發,最大程度利用現有的公共安全管理資源,如公共管理中“一案三制”的相關建設制度,在中國已經有了較深入的發展,應在反恐工作中加以協作和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