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食品安全一直被視為亞太經合組織(APEC)重要議題之一。作為2014年APEC的主席國,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近年來備受關注。問及對中國食品安全的建議,除了基于預防的體系,來京參加APEC食品安全政企高層對話的貝利還表示,業界和監管者得加強合作;通過APEC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彼此最佳案例;關注消費者的信心建設等。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吳清海亦表示,在區域內展開食品安全合作十分必要,消費者在享受來自全球的食品工業新原料、新工藝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潛在的風險;食品企業也越來越感受到產業鏈國際化帶來的新挑戰。
隨著全球貿易的擴張,貝利表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共同的食品安全挑戰,美國很多產品的成分進口于中國,盡管美國2009年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改革,“我們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不可能哪里都檢查到,得依靠貿易伙伴自身較強的食品安全體系。”
FDA是美國負責大部分食品與藥品安全監管的機構。20世紀初,美國食品安全問題多發背景下,美國人意識到需要一個全國性的機構管理食品安全問題,FDA遂誕生。
2009年,美國佐治亞州花生公司布萊克利工廠生產的花生醬被沙門氏菌污染,導致多人死亡,數千種產品被召回,美國食品安全及其監管制度遭質疑,食品安全法進行了70多年來的重大改革。2011年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總統簽署了《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對1938年通過的《聯邦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進行了大規模修訂,新法意在從對食品安全問題作出回應轉為預防,以增強美國的食品安全。
對于新的食品法,FDA局長漢伯格(Margaret A. Hamburg)表示,美國需要將食品體系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給所有參與者明確責任,和國內一樣,美國國外的食品體系的預防和問責也要強化,而新法則很大程度上達到了這些要求。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吳清海表示,食品安全問題不是僅靠政府監管就能解決的,企業、消費者、行業組織、媒體、學者乃至全社會都是重要參與者,其中企業是第一責任方。
“全球供應鏈體系下,我認為食品安全法的通過和改善每個現代國家都得經歷,各國需要繼續相互學習,采用新的最佳案例、新科學和技術,”貝利透露,她此行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CNFIA)簽署了備忘錄,將就食品安全最佳案例的信息共享、促進中國業界的食品安全、培訓等展開合作。
貝利還表示,APEC機制下,食品安全方面,中國政府一直扮演著領導者角色,以提高食品安全標準,促進監管者分享最佳案例,聯合業界共建有效食品體系。
貝利指的APEC機制即APEC食品安全合作論壇(FSCF),是成員經濟體就食品安全進行討論和磋商的重要平臺,最早由中國提議,得到澳大利亞、泰國和越南等支持后,于2007年4月正式成立,中國同澳大利亞一道任聯合主席。該論壇意在實現的目標包括:通過透明地共享信息和交流機制向生產商和消費者提供準確、及時的食品安全信息;改善成員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相關技巧和人力資源以促進成員國食品安全監管框架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