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林軒毅與孩子們在貧民窟
自10月中旬以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2013級的學生林軒毅,每周六下午都要去校內麥當勞赴個約:教盧旺達留學生Chris漢語,每周固定兩小時雷打不動。三個月前,他和武漢其他高校100多名大學生一起,去世界各國提供志愿服務。如今,出國進行志愿服務在武漢高校慢慢升溫,據AIESEC(埃塞克: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對武漢地區相關統計顯示,僅去年,武漢高校有近160名大學生到海外開展志愿服務。
近三年報名人數逐年增
埃塞克武漢大學分會出境交流部負責人戴若昕介紹,近3年來,武漢地區平均每年有80余名大學生出境開展志愿服務,去年一年有160多人,僅武漢大學每年就有20多人。“目前出境志愿服務在湖北各大學中火了起來,近三年來報名人數逐年增加。”戴若昕說。
面對不斷高漲的報名人數,埃塞克不得不縮小范圍,將其在武漢高校中的分會減少到3家。“為提高志愿服務質量,我們不得不將分會范圍縮小,目前只有武大、華科大和中南大3所大學設了分會。”埃塞克相關負責人說。盡管縮減分會提高門檻,但報名出境的人數依然不減,該負責人預測,明年寒假出境志愿者將創新高。
高成本跨國公益為了啥?
出國做志愿服務為何吸引大學生?平均花銷是多少?和出境游有何區別?有不少志愿者表示,可以開拓眼界、嘗試改變自己、擁有一段特殊的經歷或是為以后留學加分等。“其實印度也沒有父輩們說的那樣臟亂差,火車也沒有網上看到的那樣連車身都坐滿了人。”有去過印度志愿服務經歷的劉志偉說。在他看來,出國經歷讓他消除了父輩對印度的壞印象,并為自己出國留學做準備。他說:“在以后的留學申請中,這段經歷將是閃光點,能為留學加分,國外的學校比較看重學生的公益活動。”
據了解,武漢高校的志愿者主要去東南亞、非洲、中東歐等地做公益,開展支教、扶貧、幫助殘弱病和婦女兒童等工作。服務周期一般為兩個月,到東南亞的開銷為8000元左右,到北非和中東歐的花銷約15000元至20000元不等。
大學生跨國志愿服務與出境游有啥不一樣?埃塞克武漢大學分會出境交流部負責人戴若昕稱,志愿者跨國志愿獲得的改變是出境旅游無法相比的,“這是一次改變人一生的經歷”。
戴若昕表示,跨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會深入當地人的生活中,和他們吃住在一起兩個多月,并為當地人的生活帶來某些方面的改變,這是參觀性質的旅游無法做到的。其次,跨國志愿活動讓志愿者結交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信仰的志愿者,很多志愿者能成為好朋友。她說:“你不可能在一次出境旅游中去很多國家,也無法與這些國家的人一起生活。某種程度上說,跨國志愿服務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洞察力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