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宣言
公益,是一個感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價值觀也會慢慢隨之改變。—白洪鮑
時報訊 “公益,是一個感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價值觀也會慢慢隨之改變。”白洪鮑,溫州市綠色水網環保公益中心的掌門人,一位80后的草根環保公益者。他先后參與過鰲江水環境項目保護、溫州發展教育項目、浙江省清源行動水環境保護項目等水環境保護行動。
從最初的一腔熱情,到熱情退去之后感受到的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這是一個環保公益人蛻變、成熟的一段歷程。
初涉環保 被所見之景深深震撼
2006年,白洪鮑跟隨鰲江水環境項目保護團隊來到平陽鰲江進行水污染項目的調查工作,這也成了他環保事業的開端。“我一直住在鰲江邊上,住久了有些東西就會慢慢習慣,感覺不到有什么異樣,但當我進入鰲江流域時,眼前的那些景象真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白洪鮑說。
當時,他們來到一個村莊,那里的稻田滿是裂痕??恐椊?,理應是水源充足的地區,卻出現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一幕,在了解了背后的原因后,白洪鮑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沖擊。
原來,這里的水因為污染,已經不能使用。農民們告訴白洪鮑,以前他們都是用鰲江水灌溉稻田,但是,現在只要用鰲江水一澆,稻子很快就會枯死,農民的腳一接觸到那些水還會起紅疹。于是,農民們只能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來灌溉稻田,還在田埂下鋪了塑料膜,以減少稻田水分的流失。
“我當時才真正體會到,原來環境問題對生產生活有著如此密切的影響。”白洪鮑說。
“我們在村里的時候,村民們對我們說,‘我們想要一口放心的水’。我當時情緒很低落,但我也因此受到了鼓舞,我感覺到,環保不僅僅是一份熱情,更是一種社會責任。”白洪鮑說。
組建溫州綠色水網環保公益中心
2012年6月份,白洪鮑因為婚假得了幾日空閑,卻也正因此發現了溫州民間存在著的環保力量。白洪鮑告訴記者,他在網絡上發現了這樣一個群體,就對此做了一個調研。他想到要組建一套行動體系,擔當起公眾與政府之間溝通的渠道。而溫州草根公益者之家,即后來的溫州綠色水網環保公益中心,也應運而生。
原本是中國“綠眼睛”保護組織專職工作人員的白洪鮑,憑借著自己的環保工作經驗,開始了新的探索。
2013年初,這套設想中的行動體系開始初步形成。行動體系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搜集到相關污染信息,由屬地志愿者到現場進行排查,然后填好信息表移交所在地環保部門,組織也會對此進行3天一次的跟進;第二部分是把案件情況發送到上一級環保部門;第三部分為媒體行動網絡問責;若仍然不起效則啟動第四部分:公益訴訟。如此一套體系,四個步驟,層層推進,保證了民眾反映的污染問題能得到切實的關注和解決。
“我們這么做就是為了讓公眾有更大的話語權,起到一個補充作用。”白洪鮑說,2013年,他們已經實施了69次環保監督行動,“做好這個行動體系我覺得比單單把幾個案例處理好更有用。”
籌資、人才困境仍存在
白洪鮑告訴記者,目前綠色水網公益中心的資金主要來自社會捐助、基金會資助以及政府購買款項。
“不過分依賴某一方的資助對于民間機構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在組織活動時更有底氣,機構更加穩定,也能爭取到更多的話語權和獨立權。”白洪鮑說,理想的狀態是政府承擔50%,社會捐助和基金會也占50%。
白洪鮑告訴記者,目前募集支付行政成本,如成員工資等款項還是較困難,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社會認同感低,公眾對于公益事業的觀念還未完全轉變過來。
除此之外,組織的人力資源招募也存在困境。“環保這個行業的社會認同感低,它對于很多優秀人才來說都不是擇業的第一標準,因此很難招募到合適的人員。”白洪鮑說,為了避免陷入“缺乏資金招不到人才更加難以籌到款項”的死循環,他們也在通過各種辦法籌措款項。
2014年,綠色水網將實現公益項目外送,共同將水環境治理項目推向全國,樹立起對外的公益品牌。同時,通過多項特色活動,激活本地社會組織參與環境工作的活力,并計劃在2014年繼續擴大由全國多家環保組織共同參與的“江湖大會”的社會影響力,吸引全國的民間水環境保護工作者來溫出席會議,在溫州設立“江湖大會”永久會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