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模式真正進入國內公眾的視野已經兩年時間,卻還沒有形成準確的市場定位;而商業化慈善在國內也不過處于邯鄲學步階段——這個概念加在一起,著實讓業內人士覺得有些不靠譜——但慈善眾籌確實來了:在2012年10月上線的中國夢網為“中國勞務輸出第一縣留守兒童實現2014年382個心愿”近期募集到了1萬余元資金,雖然沒有吸引到慈善企業家這類大金主,起碼讓我們看到了二者融合的可行性。
不過慈善眾籌還是為廣大業內觀察者看衰。想想也是,目前眾籌網站普遍流量不高、用戶黏度不強,最關鍵的是尚未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目前眾籌網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廣告收入,就如大多數流量邊緣化的網站一樣,眾籌平臺也面臨著兩難境地——強制的收費規定會造成大量的用戶流失,密集的廣告轟炸雖然帶來了利潤可是卻會降低網站的品質,利潤和口碑總讓企業糾結不已。
另外一種則是項目成功后收取手續費(通常是最終籌集資金的10%),美國的眾籌始祖Kickstarter已經將這種盈利模式推向成熟,國內眾籌網站為何不借鑒?我們確實移植甚至山寨了,但項目的成功率實在太低,這與國內普遍缺乏誠信安全感的大環境有著直接關系——當人們總是聽到“大媽訛人”、“紅會丑聞”等消息時,又有多少能為虛擬的可盈利慈善項目買單呢?這已經成為慈善眾籌網站發展的最大瓶頸了。
況且,慈善與眾籌模式標榜的“為別人的夢想買單”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的,這指的不僅是理念上的差異,更是技術層面的障礙。比如眾籌涉及到的金融政策僅與“非法集資”一墻之隔,為了規避風險,“點名時間”等眾籌網站僅涉及藝術類、技術類項目的預購或團購——粉絲們可以為偶像的商業行為買單,極客們可以為感興趣的科技發明 “投票”,但就是不允許提“慈善”、“公益”等字眼。所以一些眾籌網站的情況非常吊詭,做著慈善的事兒,卻一直不敢留名。
但畢竟“創新、盈利、造血”已成當下慈善的重要理念,眾籌平臺算得上一個不錯的捐助入口:它可以將讓捐助人實時監督資金去向,清晰地看到資金每一處使用情況——而這恰恰也是傳統募捐機構常為公眾詬病的地方;而且不管是“夢想”還是“奇思妙想”,其實都是給“慈善”披上一層更為炫目的外衣而已,現在是眼球經濟時代,一個公益項目首先要能進入公眾視野才能凸顯價值,形式新穎、富有創意的眾籌模式在吸睛方面也有著天然的優勢。
而且,除了上述提到的廣告與抽成收入,眾籌網站可以通過慈善持續造血,即聚合用戶共同籌建、維護。雖然現在眾籌網站流量和用戶黏度都不理想,但公益本身確實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只要堅持下去定會收獲龐大的用戶規模;而當熱衷公益的用戶群對網站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后,就可能為網站提供運營的基本資金——這并不是天方夜譚,美國已經有網站通過眾籌,逐步去除硬性、病毒廣告,前提是許諾為網友提供“更為干凈的頁面”、“更好的用戶體驗”。
用戶負責提供好項目、好創意甚至一個好“故事”;而平臺則需要從實名認證、項目審查到進度追蹤,建立起一套嚴密的規章體系。這種良性互動一旦形成,盈利性公益眾籌平臺不僅具有可操作性,還可能成為未來盈利性公益體系的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