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初,陳林來到江北區五寶鎮工作。這是一個農業人口占九成的偏僻山鄉,但并沒有讓這個“85后工科碩士男”感到沮喪,他和搭檔“85后本科男”祝君一道,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擦亮了警徽。
兩年多來,在他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五寶鎮做到零發案,兩人也贏得了社會的認同,成為今年10月“最美巴渝·感動重慶月度人物”之一。
把巡邏線路變成孩子的接送線路
2012年10月的一天傍晚,正值放學時分,陳林和祝君在大雨中巡視時,發現一個瘦小的孩子背著書包冒雨匆匆疾行,陳林趕緊靠邊停車,招呼“小妹妹,快上車”。
小女孩名叫婷婷,住在下灣村村尾,因為該村沒有小學,她每天上下學都要走一個多小時。婷婷本是白婆婆的女兒領養的一個孩子,沒想到在婷婷小時候,養母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她一直由白婆婆老兩口撫養。而今,兩位老人年紀都大了,越發感覺力不從心,老人最擔心的是,一旦自己撒手人世,孩子就更加無依無靠了。
從此,兩名青年民警就多了一份無法割舍的牽掛。不管是下片、巡邏,還是辦其他事情路過,他們都會上門去看一看白婆婆和婷婷,捎去食品、油鹽、牛奶,還抽空為孩子輔導功課。
只要有可能,他們下鄉時,都會盡量考慮到婷婷上下學的時間捎帶著她。時間一長,兩人發現,沿線幾個村莊在五寶鎮小學讀書的孩子還不少,多是留守兒童,平時上下學也多靠步行。于是,他們就當起了“義務校車”司機,把巡邏線路變成了五寶鎮幾個偏遠村莊孩子的接送路線。在他們的感召下,其他民警在巡邏時也時常在放學的時間點拐到學校去接送一下孩子們。
發微博微信為老人賣手編竹籮筐
2013年3月的一天,陳林和祝君在長江邊出警,想去查看一個燈塔的情況,卻不認識路。他們向路旁種菜的老婆婆問路時,滿頭銀發的老人自告奮勇地帶他們過去。
“她穿著布鞋,走在江邊的泥濘路上,那一刻,我們被老人感動了。”陳林和祝君了解到,老人叫王術英,已經70多歲,女兒患癌癥后失聯,老兩口相依為命。兩位老人靠種菜和編竹籮筐維持生計,日子過得非常窘迫。從老人家里出來,兩人上了車,卻遲遲沒發動車輛。想到老人的境遇,兩人眼圈紅了,再度返回,把錢包里的錢送給了老人。
回到派出所,兩人就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老人的情況,到處幫老人推銷竹籮筐;此后又兩次發微博,特別說明竹籮筐系原生態純手工制作;與群眾交談也時不時“利用職務之便”詢問家里需不需要竹筐。
就這樣,一年多時間里,他們幫老人賣出了300多個籮筐,每個10元,為老人掙得了一筆收入。現在,老人因為身體原因,無法繼續編制籮筐,但兩人依舊經常過去噓寒問暖。
用愛溫暖刑釋老人的歸鄉路
60多歲的胡某,在服刑10年后,刑滿釋放回到了五寶鎮新三村的家。在他服刑期間,妻子因病去世,女兒意外身故,老屋也由于無人看護而坍塌了。剛出獄時,他只能靠“吃百家飯”糊口。
去年11月初,陳林、祝君從村民口中了解了胡某的情況,專門登門看望。兩人隨即和派出所的同事一起幫助胡某申辦了低保,還為他協調到一處無人居住的房屋棲身。
有一次,兩人買了米和臘肉去看望胡某時發現,胡某因為沒有錢安裝自來水,一直在使用從井里打上來的水,很不干凈。兩人就悄悄地用自己的工資為胡某繳納了自來水安裝費。兩人把自己家里的新被子新被套和富余的冬衣給胡某送去。隨著天氣轉冷,陳林上門看望的時候發現胡某腳上還穿著一雙破舊的單鞋,又帶著胡某到鎮上購買了厚實的棉鞋和棉襪。
兩人還幫胡某找到一份看護物品的工作,每個月有幾百元收入,讓老人自立生活。“剛出來時,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活下去,都有可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現在,我是打心眼兒里感謝這些好警察,我怎么也不會做對不起他們的事情啊!”胡某說。
見證留守老年夫妻的金婚幸福
今年5月5日一大早,陳林和祝君就來到了五寶鎮大樹村5社的劉志光家門前。此時,劉志光老兩口早已激動地站在家門口眺望。見到陳林和祝君拍攝并精心裝裱的20寸的夫妻合照,兩位老人被深深打動了,不住地說:“真好啊!這個照片要掛在正屋。”
去年年底,陳林和祝君在走訪時發現,一些留守農村的老年夫婦一直沒有留下合影,這成了不少人的遺憾。兩人于是萌生了給這些老人拍結婚紀念照的想法。他們對鎮上結婚50年、雙方都在70歲以上、從未拍過合照的老年夫妻進行了走訪,詳細記錄了需要拍紀念照的情況。
就這樣,兩人利用午休時間,帶上自己的相機,走家串戶拍照,并自費為每對夫婦加洗兩張大照片,裱框后送給這些希望見證幸福的老人。而今,兩人已經為10多對老夫妻定格下幸福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