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清是雙流縣勝利鎮白塔村人,已經86歲。1966年,他和村民修了一條長約1公里的山路,從牧馬山頂到山腳與花源鎮相連的地界。此后,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為了讓這條路更安全,更好走,他不斷地將道路拓寬,將陡坡變緩,讓路更好走,讓過往的行人更安全。
朱少清說,這條路修建于1966年,那時,他還是白塔村的支書,發動群眾修了這條路。此后,他便義務擔負起道路的改建和維護。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條路方便了附近幾個鎮居民的來往。
“現在人們所看到的路已經改過三次道了。”朱少清說,原來的道路靠著河,陡坡多,走起來不方便,不太安全。曾經有人從斜坡處滑到了河里。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朱少清將道路向坡內改建,彎曲到山腳,減緩了坡度,也更加安全。
提到朱少清的名字,勝利、花源兩鎮群眾無人不知。現年86歲的他自三個兒子安家后,就一直義務為兩鎮村民修路,村民一直稱贊他是一名好黨員。當被問到為何一大把年紀了還要如此勞累地修路時,朱少清老人笑著說:“我是一名老黨員,每當看著大家出入的泥巴路滿是坡坡坎坎,心里就不好受,只是想在我還有力氣的時候為大家做點事。”
朱少清每天天未亮就從家里出發,他自購鋤頭、土箕、鐵鍬、鐵鏟等工具,開始清理一人多高的雜草雜樹和大大小小的石塊,路基形成后排除路邊傍山的險情,然后在道路兩邊挖排水溝……“朱大爺脾氣倔,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完。我記得有段時間幾乎一直在下雨,他挖的那條路因山體垮塌被堵了,可朱大爺還是要去通路,勸都勸不住。”朱少清的鄰居楊先民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心里充滿了感激,“不光是下雨天,夏天正午的時候,他也頂著大太陽去修路,為此還多次中暑。”
修路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何況是對于一個八旬老人而言,每一樣都是體力活。在旁人看來,朱少清是有福不會享。但老人并不這么看。“啥子是福,福就是能夠自立。”朱少清說,“能夠自己做飯自己吃,自己掙錢自己花,這就算是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