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盛佳婉
在法國做白領,拿到了長期工作簽證;到非洲支教,用法語教當地孩子學中文;回深圳做公益,被選為深圳十大好青年……不安分的“海歸”張媛以自己的跨越和轉變為深圳公益事業助力。
從巴黎白領到深圳志愿者
張媛是湖南長沙人,2000年留學法國讀了本科和碩士,2005年留在巴黎工作,在一家大公司做流程管理。由于表現出色,公司跟她簽訂了終身勞動合同。張媛說,也許就是一切太順利了,自己工作了三年后開始覺得厭倦。“感覺自己的一生一眼就能看到頭了,那一刻突然覺得,不行,我得換一種活法。”
2009年,張媛來到了深圳。她決定先完成自己之前的一個愿望“到貧困地區支教”,但因為沒有教師資格證,申請支教屢屢被拒。后來,一次偶然機會,她看到深圳正在招募到非洲多哥支教的志愿者,要求會法語。看到這個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志愿者崗位,張媛想都沒想就提交了申請。
2009年8月,張媛和其他19名志愿者一起去多哥,開始了支教生活。一行20個志愿者中,只有張媛和深圳大學的一位老師會法語,所以張媛在非洲的任務,第一是給團隊成員培訓法語,第二是到多哥首府一所大學教中文。
雖然在非洲遭遇的是沒有網線、學校宿舍兩點一線的生活。但張媛覺得這種經歷特別美好,“人生要經歷不同的事情,接觸不同的人群,才有意義。”張媛說。
從下班不接電話到24小時開機
一年后,非洲支教結束了,張媛的公益之旅卻沒有到此結束。當時深圳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好缺一位副秘書長,于是張媛開始做起了職業公益人。2011年,大運會結束后,深圳籌備成立深圳市志愿服務基金會,既有管理經驗又有志愿者服務經歷的張媛成為了志愿服務基金會的秘書長。
做了幾年職業公益人后,公益儼然成了張媛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深圳志愿服務基金會是公募基金會,且對于撥款有綠色通道,不少業務范圍之外的活兒也都找到了張媛,她總是不忍拒絕;對于張媛來說,生活最大的改變在于,做公益后,她打破了在法國下班后不接電話的習慣,不僅24小時開機,還把座機轉接到手機上。
問及為何要在公益領域深耕,張媛說,“因為公益這個領域太有挑戰性了,感覺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很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進入并在這個領域堅守,讓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一起去努力去奮斗的事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