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青春,那就是支教。有一種生活,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那些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支教是一種經歷,是一種磨煉,更是一種人生財富,我的支教成為永遠的回憶。”楊曉龍在他的支教日記本的扉頁上這樣寫道。
楊曉龍是個90后,畢業于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1月30日,剛剛支教回來的他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金牛座、愛旅行、愛公益,楊曉龍這樣描述自己。在大學時,他偶然看到了一部關于支教的電影《天那邊》,于是支教生活成為了他的向往。2015年6月,大學畢業的他并沒有急著找工作,而是一邊旅行,一邊尋找志愿支教組織,以實現他的支教夢。8月下旬,他接到了公益組織的電話面試,通過之后便毅然走向大山深處。在經歷了三天兩夜的舟車勞頓后,他又背著行李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終于在深夜抵達了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佐戈依達鄉的敬謙小學支教點。
第二天,楊曉龍就站在了講臺上,面對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他卻有些羞澀和緊張。“我叫楊曉龍,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說著,他在后面的黑板上畫了一幅中國地圖,把內蒙古和四川之間的距離畫了出來。他指著地圖告訴孩子們:“這是內蒙古,我的家鄉,我來自擁有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的內蒙古。好了,我們把語文書拿出來,打開第一課……”就這樣,他與另一名女老師一起合作負責五年級的學生,正式開始了支教生活。因為喜歡旅行,他還特地為孩子們增設了地理課,為那些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向他們講述大山以外的精彩世界。
楊曉龍剛到敬謙小學時,為了更好地了解班里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就進行了一次測試,發現孩子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為了更好地輔導孩子們學習,他花了很多時間與孩子們在一起,有時還會主動上門進行家訪。“我希望能夠教給孩子們盡可能多的知識。”楊曉龍說。
山里的生活很苦,對于楊曉龍和其他志愿者來說,教室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他們吃在教室里,住在教室里。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大山里,土豆、青菜基本上就是他們的一日三餐,偶爾能吃上一次從鎮里買的魚,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飯菜,這對家境較好的楊曉龍來說也是個挑戰。但是面對孩子們甜甜的純真笑容,楊曉龍和其他志愿者甘之如飴。
在沒有課的時候,楊曉龍喜歡到處走走,與當地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世界,體味他們的酸甜苦辣。在半年的時間里,他學習彝文,了解彝族傳統文化,試著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
2015年的后幾個月,楊曉龍與敬謙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過得很幸福。時光飛逝,很快就到了楊曉龍與孩子們離別的日子。在送別楊曉龍的那天,許多孩子自發地幫楊曉龍背東西,緊緊地跟在楊曉龍的身后久久不肯離去。回頭望著孩子們那純真的臉龐,平時不怎么表達的楊曉龍落淚了。在楊曉龍看來,5個月的支教生活收獲最大的莫過于對于責任二字的深刻理解。“每天和他們相處,我覺得責任重大,上課的時候我都會認真備課,避免將不正確的知識傳授給他們。支教生活讓我成熟了很多。”楊曉龍說道。
文/本報記者 奧妮莎 實習生 王鳳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