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拉迪力·穆拉提供圖
“我想把自己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所聞告訴家鄉新疆的孩子們,讓他們也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好好學習,能走出新疆上大學,到家鄉之外的地方去看看。”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穆拉迪力·穆拉提今年24歲,是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大四學生,大學期間,他用自己的創業收益資助了家鄉的一所小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洛浦縣洛浦鎮雙語小學。
穆拉迪力的家鄉是昆侖山南部的一個小縣城,在那里,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貧困不得不輟學在家。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已經是大學生的穆拉迪力多次用自己節省下的零用錢給孩子們買文具、衣服等,還到孩子們家里造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家長教育的重要性。“開始的時候家長根本不接受,甚至有時將我拒之門外。后來在我的說服下,有些孩子得以重返校園了。”穆拉迪力告訴筆者。
上大學后,穆拉迪力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打零工,像發傳單、去餐廳打雜、在駕校兼職的工作,他都做過,“之所以不放棄任何一個打工的機會,因為我想賺錢給他人提供更多實際的幫助。”
穆拉迪力會有如此強烈的助人想法,還要從8年前那個夏天說起。2008年,穆拉迪力入選“少數民族內高班”(“內高班”全稱為“內地高中班”,其目的是使新疆少數民族學生在內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第一次離開新疆前往遙遠的寧波求學。“當時是我第一次出遠門,坐了70多個小時的綠皮車,穿越了大半個中國。一路上,窗外的一切事物,都讓我感到陌生,絲毫沒有感受到旅途的漫長和勞頓。”穆拉迪力回憶。
四年的高中生活(“少數民族內高班”包括一年預科),留給穆拉迪力最多的感受就是“溫暖”和“感動”。“學校的老師、同學對我們關愛有加,經常舉辦聯誼會、運動會等活動,讓我們盡快融入新環境,同學之間的感情也在不斷增進。”由于路途遙遠,新疆的同學每年只能在暑假回家,這就意味著他們要在學校過春節。“每年春節,學校都會組織春節晚會、游園會以及各種體育活動和小游戲,讓我最感動的是,我們的老師在假期犧牲了和家人團聚的時間,和我們一起共度春節。”當時身為班長的穆拉迪力也會在打球間隙、吃飯時與漢族同學聊天,給他們講新疆的風土人情,“當不少同學對新疆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后,他們都非常向往,想去新疆看看。”
也正是在一次次親身感受到了溫暖與愛心之后,一個想法在穆拉迪力心里扎下了根,那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讀大二那年,穆拉迪力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在校園里出售紅棗、核桃、葡萄干等新疆特產。“開始的時候的確很苦很累”,穆拉迪力告訴筆者,由于沒有店面,他就在食堂旁邊選了一塊露天場地擺放貨物,每天都要一趟趟搬去、搬回。沒有原始資金,他就利用課余時間去打工賺錢。沒有合伙人,他就一個人進貨、運貨,接待顧客。提起這兩年的創業,他坦言:“因為顧客大都是學校的同學和附近小區的居民,所以特產售價不會太高,收益并不多。但正是這兩年的創業方便了校內同學購買正宗的新疆特產,同時也為家鄉人民打開了更加廣闊的銷售渠道。”
他也正是用這兩年創業的5000余元收益,資助了家鄉的洛浦鎮雙語小學。他說:“創業中的艱辛與快樂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所有的笑容與汗水都是一種鍛煉、一種成長。這兩年,我在堅持創業的同時,也更加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
有了這樣的創業經歷,穆拉迪力于2015年5月牽頭成立了重慶新疆籍商會,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組織更好地開展公益活動。在2015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商會捐助的200多套全新衣物送到了重慶回興區聾啞學校的孩子們手中。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時,商會又帶著新疆瓜果等特產為消防官兵送去了節日的問候……穆拉迪力表示,目前商會初具規模,很多制度還沒有完善,雖然他即將畢業回到新疆工作,但商會的公益行動不會停止,因為將會有接棒者繼續他們的公益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