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21日,聚力鄉村教育振興——2019年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年會在北京舉行,這是近年來首個聚焦于鄉村教育的大規模、高規格的綜合性會議。圍繞“聚力鄉村教育振興”這一主題,共同思考我國在精準扶貧、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前景。
本文整理于國務院參事、論壇創始成員湯敏在年會上以《聯合起來才能干大事》為主題的演講,探討公益組織在鄉村教育振興中的獨特優勢所在,以及如何通過“新木桶理論”發揮公益組織的更大潛能。
公益組織可以為鄉村教育振興做些什么?
基礎教育和學前教育都是發展快、需求大的領域,政府、企業、社會,都給予了很大支持。從需求角度來說,我國有大量鄉村地區、貧困地區,需要以創新的手段促進其均衡發展,而公益組織在社會創新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有些人認為鄉村教育振興有政府的關心和投入以及企業的支持和參與就可以實現。但實際上社會各個層次都有其各自的分工,公益組織和政府、企業聯合起來可以解決那些政府顧及不到、實施效果不理想,以及企業從商業角度無法涉足的領域。這就是公益組織在鄉村教育振興上的定位。事實上很多公益組織都在做類似的事情,比如怎樣改變目前中國教育最底層的小規模學校使他們成為一個教育高地?如何將小規模學校的優秀案例進行更大規模的推廣?這些問題就需要公益組織去推動和支持。
國務院參事、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創始成員湯敏
公益組織“新木桶理論”,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據數據統計,中國超過40%的公益組織都在為教育助力,卻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過去各個公益組織都是在“單打獨斗”。未來公益組織要想為教育提供更多的幫助,就需要以一種新的模式來發展,我們把這種模式稱之為“新木桶理論”。過去的“木桶理論”指的是一個組織的最短板決定了這個組織的上限,而“新木桶理論”則是拿出每一個公益組織最突出的強項,大家共同合作,這樣就能夠為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要想實施好“新木桶理論”,就需要各個公益組織通過跨界合作,充分發揮自身的“長板”優勢,以一個共同的目標和評估方式通力合作,共商共議。
以“青椒計劃”代表的教育公益項目,就體現了互聯網時代公益“新木桶理論”的巨大潛力。例如“青椒計劃”聯合了幾十個公益組織,聘請最優秀的老師,專門為貧困地區老師進行培訓。“青椒計劃”一起合作的不但有公益組織,還有像北師大這樣的學術機構以及眾多企業。有些企業研發了非常好的教育產品,但是沒有辦法輸送到貧困地區,通過與公益組織合作,可以以捐贈的方式把產品輸送到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的學校提供許多創新的學習模式。“青椒計劃”讓許多像新疆和田、喀什這樣偏遠的貧困地區學校的教學得以順利開展,讓教師得到更好的培訓。
除了教育領域,類似的公益項目還可以應用到其它領域。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鄉村扶貧的關鍵就是鄉村產業的發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因病致貧,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公益組織把工作做到最基層。例如,大量的鄉村青年需要發展,但是卻得不到好的培訓。公益組織可以與許多機構一同合作,開展返鄉青年培訓。同時公益組織還可以與醫學院合作,開展鄉村醫療的培訓。
公益組織一定要聯合起來才能“做大事”,把各方資源聯合起來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強。只靠一兩個組織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公益組織要注意與先進的技術、互聯網的結合,如果沒有互聯網等技術,項目落地起來會很困難。這些先進的技術在商業領域可以取得成功,在公益領域照樣可以成功。要利用先進的技術,為鄉村教育插上翅膀,真正解決鄉村教育振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