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學歷年輕人辭職去擺攤,人們的第一反應會是:
“真搞不懂咋想的”
“故意炒作,準備直播帶貨吧”
會有人感慨年輕人不易,會有人不分青紅皂白地猜忌,當然更會有人發出“大學是白念了”的哀嘆。
但無論人們的態度如何,這幾年越來越多高學歷年輕人開始“另辟蹊徑”:
深圳95年女生從互聯網大廠裸辭賣盒飯;
北京985女碩士大廠裸辭去花店當學徒;
人大應屆碩士用獎學金報名新東方學習烹飪......
他們帶著閃閃發光的履歷裸辭、擺攤、打雜、上職校,是真的喜歡,還是另有隱情?
01
小時候,老師讓全班同學挨個談談自己的理想,那會的我們嘴巴里說的幾乎清一色“老師”“醫生”“警察”“科學家”之職。
如果班里有個同學說到“服務員”抑或“清潔工”,那大概率等待他的只有嘲笑。
于是,在世俗職業偏見下,人從幼年時就學會了隱藏最初的熱愛。
學有所成后,他們有的實現了兒時講在眾人前的“理想”,各種高薪、給力的offer拿到手軟,可他們并沒那么開心。
反而計劃著在實現經濟自由后,去經營下自己的世界。
這是一部分人“急流勇退”的真實寫照。
02
那其他人呢?
他們理想如是,愿望達成,雖然斬獲一路綠燈,可一段時間后,他們也失去了最初的興奮。
看似體面的工作背后是健康的不斷透支。
就如舉例中提到的辭職賣盒飯女孩,在未離職前,加班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經常到家就已凌晨。
雖然收入比較可觀,但由于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一段時間后開始心悸,甚至會幻聽領導在叫自己。
而辭職賣快餐后,不僅身體狀態越來越好,人也愛笑了許多。
女孩在職時的心境想必大部分職場年輕人都所體會,在“996”“007”的發源地的互聯網企業,這種疲憊早已是一種常態。
但據相關研究發現,慢性疲勞已成為威脅年輕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在中國,約有80%的白領處在過度疲勞狀態。
“趁著年輕,吃點苦沒事”“趁著年輕,多拼拼”......高強度的工作加之以年輕為名的督促,雙重高壓下,有人繼續向前拼命,有人脫掉了“孔乙己的長衫”。
03
身披學歷光環的年輕人能在轉型中受到媒體關注、報道,而在媒體的鏡頭外,還有許許多多普通年輕人“擺攤”的故事。
對于他們來說,除了健康,經濟也是個繞不開的難關。
和絕大多數人一樣,他們都曾在青春年少對未來抱有豪言壯志,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當下大學生有超20%認為自己畢業后可月入過萬,67.65%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
現實又是如何呢?
據58同城、趕集直招發布《2023年返城就業調查報告》顯示,今年1月,在薪資分布上,1990年-2004年從業者群體月平均工資為7304.7元,90后平均月薪集中在5001-8000元,00后集中在3001-5000元。
如果月薪過萬,就已經在這個年齡段實現跑贏。
可即便領先平均水平的工資,在居高不下的房價面前也不過杯水車薪。
然而時代的眼里很少流露同情,反而變著法兒推著年輕人往前趕,恨不得剛畢業工作,就得成為有車有房有存款的“三有”人士。
在這座“三有”大山下,是無數普通年輕人跌跌撞撞地求索。
而無論他們選擇哪種求索方式,其實都沒有所謂的對與錯。
04
前段時間,一段名為《我:畢業5年,存款5000 她:中傳碩士,火鍋店保潔》的視頻登上各大視頻網站熱榜,引發無數爭議。
主人公彎彎和超超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
彎彎曾在互聯網大廠工作,畢業5 年,現在存款只有五千多。
超超考取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她想著成為一名編劇,結果并不如意,上一份工作是一家火鍋店的服務員。
面對看起來有些“失敗”的人生,有人說,她們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她們卻說,當你朝著夢想之路走的時候,最煩的是,它沒有一開始就給你把路堵死,它是讓你走到一半的時候,才讓你發現這條路有多難。
這段視頻除了在年輕人中引發共鳴外,老一輩人也不禁心生感慨。
有網友的媽媽看完后心情復雜,她說社會對于現在的年輕人要求越來越高,不管是文化程度還是工作強度和自己那時候都不一樣了。
這種不一樣,在今天還有個新詞叫“精神內耗”。
可當這種“精神內耗”在越來越多年輕人身上體現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些什么。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老師對此曾表示:“一個人要有一點壓力,但壓力過大,他認為努力也不能改變的時候,他就絕望和沮喪,變得佛系不再奮斗了。”
同時他呼吁這個社會要給年輕人提供真正的希望,使他看得到他的前程,如此他就有了奮斗的動力。
步入金三銀四,招聘市場上各種春招、校招打得火熱,這方年輕的戰場又迎來一批批年輕人。
希望這方戰場擁有真正的希望,能讓年輕人,看到自己的前程、走出帶勁兒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