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布日期:2004-12-28 執行日期:2004-12-28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10年來,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的廣大干部群眾克服困難,團結治污,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以下簡稱淮河治污)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淮河水質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但由于存在經濟增長方式粗放,治污體制和機制不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水資源開發利用過度等問題,淮河治污尚未達到預期目標,人民群眾還不滿意。對于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為進一步推進淮河治污工作,盡快從根本上改善水質,經國務院同意,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一)充分認識淮河治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淮河流域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8,是全國水利建設投資的重點地區,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之地,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加強淮河治污工作,對于維護沿淮地區1.68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保障華東、華中以及華北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做好淮河治污工作,對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鑒作用。有關地區和部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采取切實有力措施,認真做好淮河治污工作。 (二)明確淮河治污的方針和指導思想。淮河治污要堅持統籌協調、系統管理,突出重點、綜合治理,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依法防治、社會監督的方針。淮河治污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注重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制約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問題,用系統科學的方法綜合治理生態環境,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善于運用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確保實現各階段治污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明確目標,分期實施 (三)淮河治污的長遠目標是,恢復山青水秀的自然面貌,維護流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中期目標是,到2010年,淮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和水功能區的要求;近期目標是,到2005年,鞏固淮河治污成果,保持水質基本穩定。 在2005年年底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確定的治污工程投入運行的比例達到60%(安徽省達到55%);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與2000年相比分別削減20%和10%;在來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該流域25個省界斷面水質基本達到《計劃》目標,淮河干流省界斷面水質基本達到Ⅲ類。枯水期無天然徑流省界斷面化學需氧量濃度低于100毫克/升。 在2007年年底前,《計劃》確定的治污工程投入運行的比例達到90%(安徽省達到85%);山東、江蘇兩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40%;河南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5%,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35%;安徽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0%,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30%.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與2000年相比分別削減25%和15%.在來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明顯好轉,山東、江蘇兩省南水北調輸水線路區水質達到Ⅲ類,主要支流優于Ⅴ類水質斷面比例達到60%.枯水期無天然徑流河道化學需氧量濃度低于80毫克/升,氨氮濃度低于30毫克/升。 在2010年年底前,山東、江蘇兩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55%;河南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5%,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50%;安徽省省轄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0%,縣級市市區和縣城所在鎮污水處理率達到45%.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控制在水環境容量范圍內。在來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和水功能區的要求,淮河干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Ⅲ類,主要支流水質達到Ⅳ類或Ⅴ類。枯水期無天然徑流河道化學需氧量濃度低于70毫克/升,氨氮濃度低于25毫克/升。 三、統籌協調,綜合治理 (四)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沿淮各地要依據水環境容量、水域納污能力和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制訂和實施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不得新上、轉移、生產和采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工藝和產品,嚴格控制限制類工藝和產品,禁止轉移或引進重污染項目,鼓勵發展低污染、無污染、節水和資源綜合利用的項目。 (五)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并合理確定城市發展目標。沿淮各地要根據流域、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制訂人口中長期發展規劃,嚴格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認真解決人口增長帶來的環境問題。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環境容量,認真制(修)訂城市規劃,合理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調整優化城市經濟結構和空間布局。 (六)創建節水型社會。認真做好城市節約用水工作,加快城鎮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加強生活用水管理。推行定額管理辦法,鼓勵發展節水高效產業,降低工業耗水量。推廣使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加強污水的資源化利用,鼓勵使用中水。 (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清潔生產,促進企業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鼓勵企業自律守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爭創清潔生產先進企業和環境友好企業。提倡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推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沿淮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積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生態省(市、縣)、生態示范區和環境優美鄉鎮。 (八)加快轉變水資源利用模式。抓緊對淮河流域現有閘壩運行管理情況進行評估,正確處理閘壩調度、水資源利用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要優先保證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用水,同時要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必要的生態用水。 四、突出重點,防治結合 (九)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要進一步加強對造紙、釀造、制藥、制革、印染、化工等污染嚴重行業的治理,在2005年年底前,對沿淮四省現有石灰法制漿生產線、年制漿能力3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