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寫在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全國人大代表韓德云格外關注。
韓德云代表介紹說,一些國家對失地農民有一系列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這些制度中,最讓韓德云代表感興趣的是,一些國家將為失地農民提供受教育和培訓機會也納入社會保障范疇。
韓德云曾經作過相關調研。一名20多歲的農民工跟他這樣說:最讓他們發愁的是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來到城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會干什么。小伙子希望能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免費的職業培訓機制,小伙子說,“對我們來說,長點本事,比什么都強,也不至于走上‘歪門邪道’。”
“在美國一些地方,如果申請救濟,他們會首先問你愿不愿意接受某種職業的培訓。”韓德云介紹,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頒布了許多關于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的法令。通過職業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有利于勞動者就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失業問題,成為美國社會保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些國家都非常重視將教育和職業培訓納入社會保障,它起到的是非物質性的社會保障作用。”韓德云代表說,“這種制度對我們具有相當的啟迪意義。”
韓德云代表的這一思路,引起了呂忠梅代表的共鳴。去年呂忠梅代表到農村作專題調研時,湖北某縣的“擦鞋嫂”現象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憑著一管鞋油、一把鞋刷,該縣婦女幾乎全部走出去打工,這一現象讓該縣領導喜上眉梢,樹為勞務輸出典型成為自己的“政績工程”。
而調研中,呂忠梅代表發現,“這些‘擦鞋嫂’的生活狀態十分糟糕。她們居住條件惡劣,談起看病、孩子上學憂心忡忡,僅靠微薄收入維生,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沒有,怎么就成了當地官員的‘政績’?這其實是政府的一種失職。”
“‘擦鞋嫂’現象說明對于現代社會而言,沒有接受基本職業技能培訓,沒有生存技能,就寸步難行,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建設新農村不具備基本技能,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建設新農村就成了一個口號。”呂忠梅代表說,“建設新農村不是蓋了多少樣板房、修了多少大馬路,而是政府要通過實實在在的職業技術培訓,賦予其基本技能,使農民自己獲得生存發展能力,建成新型‘能’民。對此,政府任重道遠。”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