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怎樣解決新生勞動力及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如何解決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中的難點?如何培養目前緊缺的高技能人才……《江蘇省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對上述問題提出了初步意見和工作方案。
失業人數總量超警戒線將拉“警報”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一五”期間江蘇將新增城鎮就業約40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00—3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左右。
為實現這一目標,江蘇省將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就業,將服務業作為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力爭實現服務業從業人員比例每年上升1個百分點。
江蘇省還將建立城鄉勞動力抽樣調查制度和失業預警機制,對失業人群在時間和空間的分布進行調控。今后,勞動保障部門將依托街道、社區,對就業情況進行宏觀掌握和微觀調查,定期統計就業率和失業率,當失業人數總量超過警戒線時,即發出預警信號,勞動部門將及時采取措施促進就業。
高級“藍領”增加到10萬
據統計,我省技能人才占城鄉就業人數比例的3%左右,其中初級和中級技能人才占總數的90%左右,高級“藍領”匱乏成為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
對此,2007年—2010年江蘇省將實施“新技師培養倍增計劃”,至“十一五”末,我省技師以上高技能人才將達到10萬人左右。
針對技能勞動者成長特點,江蘇省將提高和改善職業培訓與技能鑒定實訓設備設施。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有條件的地區,可建立面向社會提供實訓和技能鑒定服務的公共實訓基地。
進城務工人員將被納入社會保障網
“十一五”期間,江蘇省將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和提高保障水平。逐步將“五險”(即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覆蓋范圍擴大到所有建制鎮的各類企事業單位、各種所有制經濟和各類勞動者;對在城鎮就業的進城務工人員、失地農民和原鄉鎮企業職工、個體私營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自由職業者,逐步實行統一的城鎮從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根據不同人群的繳費能力、社會保障需求有選擇的參加不同險種、不同層次,享受不同社會保險待遇的社會保險;此外,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分區域(蘇南、蘇中、蘇北)出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辦法,解決廣大農民老有所養的問題。
力爭到“十一五”期末,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達到95%以上。
“十一五”末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
目前,江蘇省不少職工面臨這樣一種尷尬:如從蘇州到南京打工,與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并繳納養老保險,但再回到蘇州,卻只能帶回一個“空賬戶”,當地勞動部門不愿意接收養老保險關系.也就意味著無法退休回蘇州養老。
為解決此類問題,江蘇省將全面啟動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逐步實現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由省統一制定,逐步統一各地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實行全省養老保險基金統一管理,到“十一五”期末實現養老保險省級統籌。
根據國家基本養老金計發改革辦法規定,江蘇省還將對基礎性養老金部分及個人賬戶養老金部分進行改革,建立基本養老金水平與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更加緊密掛鉤的養老金計發辦法,使養老金隨繳費年限“水漲船高”。
新聞附件:
“十一五”江蘇省勞動保障面臨新挑戰
據人口普查資料測算,“十一五”期間,我省處于新一輪人口增長導致的就業高峰,全省每年新生勞動力達到50萬人左右,每年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達到70萬人左右,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間,江蘇城鄉60歲以上人口將由1038多萬上升到1216多萬,所占總人口比重由13%左右上升到15%左右,“銀潮”洪峰的到來,將使江蘇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基金面臨著巨大的支付壓力。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就業形式靈活多樣,自由職業者、個體經濟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不斷增多,而異地就業、異地參保、異地享受對社會保障的公共服務和管理體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