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4050”人員以及農民工這四大就業群體在找工作時都有不同的難處。參加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人大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對政府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予以肯定,建議社會各界人士要關注這四大就業群體,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中更多的人盡早找到工作崗位。
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大
背景 據教育部統計,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是72.4%,在338萬畢業生中,有93萬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有2700萬名以上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到100萬人,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吳瑞林說,有的大學生畢業就失業,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結構存在問題。一些人輕易地怪罪年輕人就業觀念不更新,這不公平。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形成一個公平的就業環境,比如公務員崗位穩定、收入有增長預期,而很多企業“只漲利潤不漲工資”;再比如,大城市與農村就業環境,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怎能不讓大學畢業生扎堆往城里跑、往公務員隊伍跑。多培養人才沒有錯,但我們只用一個學歷模式來培養人才,所以出現“大學生過剩、技術工過少”的局面。
措施 目前,全國270多個地市成立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協調機構,95%的高校成立了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中央還出臺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重視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下崗失業人員:需要更多的關心
背景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統計,目前我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還有60多萬人,集體企業下崗職工約400萬人,今后3年內國企實施政策性破產還需要安置約360萬下崗工人。
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高清說,從有工作到沒工作,心里的痛苦和恐慌可想而知。對這一在改革中出現的失業群體,要充分給予心理疏導。最要緊的還是幫助他們重新找到就業崗位。這些人是在“減員增效”過程中下來的,對國家和社會作過貢獻,社會的“增效”部分應該惠及到這些失業群體上。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崗位補償機制。
措施 今年國家頒布了《關于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有關稅收政策具體實施意見的通知》,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實施一系列稅收政策優惠。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扶持政策再延長三年,并根據各地實際逐步擴大到城鎮集體企業。
“4050”人員:就業的大門應向他們敞的更開些
背景 在失業人員中,“4050”(指男50歲以上、女40歲以上)人員是最困難的群體。由于國家沒有具體的規定,各單位自行制定用人的標準和條件,使得就業市場摻雜了一些偏見。比如年齡歧視,許多單位設定35歲的年齡門檻,造成相當一批人員流動難、擇業難、發展難。
聲音 王有德代表說,“4050”是個酸楚的稱謂。就個體的人來講,這個年齡不該成為就業的門檻。可目前社會就業的大門對這個群體沒有完全敞開。他們年齡偏大、技能少,失業風險高,但閑在家里,成為最困難、最渴望崗位、又最難找到工作的一批人。“4050”,在局外人看來,就是兩個冰冷的數字,可是在它卻代表著數百萬活生生的人。他們正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階段。他們應該是全社會的“痛點”。
措施 “4050”走進了國家決策部門的視線。近幾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政策措施,很多地方將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4050”人員作為再就業援助重點,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
農民工:龐大的就業群體盼政策扶持
背景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規模約為1.2億人,今后五年每年還需要向城鎮轉移9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
聲音 全國人大代表韓德云:農民工仍然是就業人群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沒有技術、缺乏培訓、信息不靈,再加上一些歧視性的規定和不合理限制,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給予農民工公平待遇,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就業服務。
措施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搞好進城農民工就業工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