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日前發布《2006全國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下稱“《畢業生就業調查》”)。調查第一次從應屆畢業生和大學生需求企業兩個方向,對人才供需、求職和招聘各個環節,以及薪酬福利期望和給付方面進行調查,比較和分析雙方的矛盾和利益取向,并對矛盾的調和給出自己的意見。
據了解,此次調查為期六周,調查形式為網上問卷和個人訪問。覆蓋全國27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40所全國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58665名,其中本科畢業生43869人,占74.8%,碩博士應屆畢業生14796名,占25.2%。
訪問涉及33個大行業5800家聘用2005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企業,其中外資企業(含合資)3101家,占53.5%;民營企業2378家,占41.0%;國營企業45家,占0.8%;股份制等其他形式企業276家,占4.7%。有2852家企業規模在100-1000人,占49.2%;2483家企業規模不足100人,占42.8%;349家企業規模在1001-5000人,占6.4%;規模超過5000人的企業占2.0%。
調查結論:
·2006年的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2005年,面向2006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也超過了上屆,供求不匹配是畢業生求職的最大障礙。
·民營企業成為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提供的收入水平已接近外資企業。
·1000元月薪成為畢業生的求職底線,46%的應屆畢業生表示低于這一收入寧愿待在家里,與此同時七成以上企業認為2005年畢業的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平平,30%的企業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畢業生寧可職位空著。
·人才市場未來長期的趨向,有新知識、高技能和良好品質的人才有機會,而非大學生身份。
·當務之急是,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共同努力,通過一些能迅速見效的途徑,幫助畢業生提高就業能力,緩解企業的求才矛盾。
誰愛我,我愛誰?
5800家受訪企業中3515家聘用了2005年畢業生后,計劃在2006年再次招聘畢業生,其中3108家提出明確招聘人數,提供空缺職位60000-65000個,平均每個企業需要19.4-23.5人,比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但是大量招聘畢業生的企業并不多,計劃招聘人數超過100人的企業只有148家,不足3515家企業的5%。中興通訊計劃在全國招聘3000名畢業生,是受訪企業中對畢業生需求最多的一家。民營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最大,1169家民營企業計劃招聘28750-30500名畢業生,超出了外資企業22800-23500名大學畢業生的人才需求。計劃招聘畢業生最多的五大行業分別是計算機、電子技術、快速消費品、生物制藥和房地產,需要人數38600-39500名,僅青島啤酒一家就計劃招聘1000名畢業生。此外盡管受訪的零售、汽車制造和保險行業的企業分別只有27家、16家和11家,但是單個企業招聘的平均人數最多。蘇寧電器計劃在全國招聘畢業生1000人,上海易初蓮花計劃招聘400人,奇瑞汽車在安徽蕪湖需要畢業生500人。11家保險企業中有5家有意招聘2006年應屆畢業生,每家企業的需求都超過了100名。畢業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業依次為通訊電信、金融證券、計算機、互聯網和貿易。
但是根據《前程無憂2006薪酬報告》(下稱《薪酬報告》),中國通訊電信行業傳統的固網運營人才比重已經偏高,新興的3G、NGN、IPTV等方面的技術人才稀缺,由于該行業正在實施戰略轉型,此間企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市場、銷售、后期客戶服務、技術支持等方面的經理級人才,應屆畢業生在企業中主要從事技術研發。由于高校畢業生目前在學校學習的都是基礎知識,特別是電子、通訊專業的學生接觸的大都只是零部件,企業更愿意招聘碩士和博士畢業生,除在3G商用領域已取得優勢的中興通訊外,整個行業的招聘規模和收入增長都在收縮?!懂厴I生就業調查》顯示,通訊電信行業的人才數量需求位列13位。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計算機和電子技術行業,企業招聘畢業生主要為技術研發和技術應用所用,由于知識和技術的升級更新,行業分工進一步細化,企業對畢業生的知識專業度要求很高。比如Intel計劃全國招聘500人,從事研發類和生產類職能工作,主要考慮碩士以上應屆畢業生。但是不少計算機和電子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調查中表示只考慮有名的行業內企業,顯然大多數知識單一又缺少實用操作技能的本科生求職之路并不樂觀。
金融證券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場的熱門,“前程無憂職場指數”和《薪酬報告》也多次將其列為高薪和高需求行業,隨著中國入世后準入門檻逐漸降低,敏感領域漸次開放,金融行業人才需求和待遇更是水漲船高。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一畢業生進入外資銀行,首年收入30萬元創下應屆畢業生最高年薪記錄。但是“進銀行太難了”,金融證券行業的企業歷年來很少招聘大學畢業生,目前該行業主要急缺業務人員和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前者要求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和社會閱歷,企業多從社會公開招聘,后者要求英語嫻熟,信息化和金融知識集于一身并了解行業的國際規則。即便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作為人才儲備通常一家企業只招聘兩三名?!懂厴I生就業調查》顯示,金融證券行業的人才數量需求位列29位。
而需求旺盛的快速消費品和批發零售行業在“畢業生愿意從事的行業”排名中分列15和24位,愿意在生物制藥行業的列19位,愿意在保險業工作的學生僅有721人,列倒數第三。最末兩位是農漁林業和采掘冶煉業。
有2300多家企業的人事經理對2006年能否招募到適合的應屆畢業生“不敢樂觀”,超過招聘企業總數的60%,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畢業生,35%的企業則表示“虛位以待,職位長期有效”。
誰愿意做銷售?
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據說有保險公司到一家重點大學聯系校園招聘會的事宜,就業指導辦公室的老師勸企業放棄,因為沒有畢業生愿意畢業后做保險業務代表。
《畢業生就業調查》發現,企業最缺銷售人才,提供空缺職位29680-30350人,其次是技術研發和應用8770-9480人,再次是生產制造和工程、工藝設計和市場廣告等方面的人才。3515家計劃招聘2006年應屆畢業生的企業中2866家有意讓畢業生做銷售工作;148家招聘規模超過100人的企業,95%以上招聘畢業生擔任營銷,前文提到的需求人數500、1000人的企業主要提供銷售職位。但是畢業生愿意從事的工作職能前五位分別是技術研發、市場廣告、人力資源管理、貿易采購和行政后勤,盡管愿意從事銷售的人數排名第八,但是相對30000多個空缺職位,5477張投票實在太過渺小。
批發零售、保險、生物制藥和房地產行業最缺銷售人才。調查分析,很多畢業生認為銷售工作要看人臉色,剛畢業沒有社會關系和銷售渠道,銷售業績做不好,往往累得半死還賺不到錢。也有學生認為,做銷售技術含量低,不穩定也不體面。有意思的是不少學生愿意從事外貿工作,認為它和一般銷售不同,不僅收入可以較快提高,還可以接觸到國際公司,對自己的職業發展很有利。最為尷尬的可能要屬生物制藥行業,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人員流動快,很多跨國企業都想招聘大學畢業生,培養和儲備銷售人才。生物制藥的銷售必須具備一定的醫學藥理知識,但是很多醫學院的畢業生表示寧愿在小醫院拿低工資,也不想到跨國公司任醫藥代表。
銷售出身的前程無憂總裁甄榮輝對此感慨地說:“如果有MBA畢業生來前程無憂工作,我會讓他去做銷售。我想沒有比銷售工作更能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和溝通交往能力了,銷售可以讓人迅速成熟起來,積累自己的人際資源,應對各種變化。如果他表現出色,企業才會把更重要的職責交給他。”《薪酬報告》顯示,入世后中國服務業需要一大批兼具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營銷人才,他們是市場和收入的保證,一個汽車高級銷售經理的年薪約50萬元,優秀的保險業務代表年薪可達百萬元,但這樣的人才往往有價無市,企業苦尋而難得。
進來不出去
不出所料,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2006年應屆畢業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區(地區按省、直轄市、自治區分),其次為浙江省和江蘇省。盡管畢業生以“經濟發達,機會多,平均收入比較高”為選擇工作地區的第一標準,但是選擇如此集中在這三個地區還是令人吃驚。每個參加調查的畢業生可選取了1-3個愿意工作的地區,上海得46399票,北京38739票,廣州35312票,而浙江和江蘇分別為12458票和12432票。參加調查的上海、北京和廣東的畢業生共15308人,占調查總人數26.1%,愿意去這三個地區之外工作的人僅15.0%,很多畢業生重復填寫三個一樣的地區,以顯示自己只愿意在一個地區工作。參加調查的畢業生中53.6%選取了三個地區中的兩個,有14.2%的內地畢業生的選擇為“上海、北京和廣東”。
這一結果與非本地企業在上海、北京和廣東校園招聘會上的尷尬遭遇相吻合。2005年10月后在高校舉行的企業校園招聘會可以用“爆棚”兩字形容,招聘企業明顯超過去年,知名學府一天七八場招聘會絕非少見,企業租借會場不提早一個月根本借不到,但是學生的反應卻大相徑庭。外地企業在上海、北京和廣東舉辦的招聘會有50%的“上座率”已實屬難得。比如一家南方的房地產企業在武漢一所大學舉行校園招聘會,1000人的會場擠了2000多名畢業生,而在上海某所高校300人的場地只有100名聽眾,許多學生聽說企業不提供上海的職位,即轉身離場。
但是受訪的2900家base在上海、北京和廣東的企業中,1191家企業有意選聘應屆畢業生去外省市工作,占2218家有計劃招聘2006年畢業生企業的53.7%,不少內地企業也想招聘來自上海、北京和廣東高校的畢業生。另外,由于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一些海外留學生和外國畢業生也想到中國尋找機會,上海、北京和廣東成為他們的首選。據悉愛爾蘭領事館計劃安排30名大學畢業生到上海工作,他們的優勢在于英語和出入境方便??梢灶A見,大學畢業生在上海、北京和廣東的工作機會爭奪將非常慘烈。有不少內地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已耗費數千元買飛機票到三地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為了生存、住宿,以及適應當地生活習慣還要花費更高成本。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