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人都在找工作,有些是畢業生,投資了若干年青春和大把銀子,這一刻是尋求回報的時候了;有些人是跳槽,為了向職業規劃的更高目標前進,或者只是想要每個月能多買一些米;有些人準備再就業,因為沒法指望國家給的那點失業保險過日子。不管怎樣,所有的招聘會都人頭攢動,所有的招聘網站都暗涌洶洶。
求職者經常感嘆的就是:“中國人太多了”、“職位太少了”……事實上,中國人的確多,但人力資源卻是稀缺的。崗位不是太少了,相反卻相當豐富,但相應崗位的合適人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源卻相對缺乏。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務總是不夠,所以可做的工作很多。為什么還有那么多人失業?
原因之一(對第一種人),供求關系尷尬。投考熱門專業的學生前赴后繼,而相關職位需求卻趨于飽和。崗位是分子,畢業生是分母,買方市場逐漸形成。而某些長線專業因為需求較少,需要投入的教育資源較多,時間成本也相對較高,畢業生要么在行內找不到合適工作轉行而增加了其他行業的就業壓力,要么繼續上學以求緩沖,但同時又增加了就業成本。教育投入的累積卻不一定能得到預期回報。據報道,今年大學畢業生的薪情底線已經降到1000元了,要收回高昂的教育成本遙遙無期。而且就算不計較“報酬”,畢業生也很難找到工作。因為企業現實地需要有工作經驗的人,能馬上為它創造利潤。
原因之二(對第二種人),人們計較“報酬”。這里的“報酬”除了直接的物質回報,還包括企業能夠給予的其他資源。當報酬達不到人們的預期底線,人們就容易選擇用無用的“報酬”換取有用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干點別的事情。當然這種計較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但不管你持有什么樣的標準,失業都是個人“計較”的結果,是主觀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所有從某種程度說失業是自愿的。
原因之三(對第三種人),資源配置不合理。失業是結果,資源錯配是原因。90年代網絡經濟剛剛崛起的時候,網絡頻道編輯最火,但后來泡沫破裂,編輯的需求量下降,網站裁員,失業人數驟增。失業就成了糾正資源錯配的市場手段和過程。
只要有市場存在,就一定會產生供求關系資源配置的問題,只要人們對自我發展有期許,也一定會產生報酬與預期的距離。所以失業不可能消滅。人都會生病,失業也就是一次住院治療。國家提供失業保險讓失業人口能夠利用有限的資本重新選擇,讓人們能夠失得起業。同時國家也在創造新的就業空間讓人們進行選擇。失業保險雖仍是杯水車薪,但不失為一種治病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