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人們所說的失業人員往往指的是下崗者,但事實上,目前還存在另外一個日益增大的失業群體,他們是城市里的年輕失業者,他們在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學歷畢業后加入失業行列,他們大多是受到“小皇帝”一般呵護的獨生子女,他們在應試教育中成長,他們被勞動學研究專家和社會學家們稱為“新失業群體”。如何引導和推動他們為自己和社會創造財富,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就成為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
“新失業群體”的成員大多是生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在經濟上主要依靠父母,在東北,人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啃老”。孫立平教授分析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啃老”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他們的父母有的由于退休而收入減少,有的加入失業下崗的隊伍。對于他們來說,過去所依賴的經濟來源正在失去,真正的生活才剛剛開始,未來的路該如何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未知數。
雖然現有的資料沒有關于“新失業群體”總體規模的精確數據,但在已有的一些小范圍調查中發現,在一些中等城市中,“新失業群體”的絕對人數已經超過“老失業群體”。但有學者認為,“新失業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已經步入工作、結婚的年齡階段,他們需要工作,而且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們的父輩由“4050”大齡下崗失業人員逐步變為“4555”以及退休,那么“新失業群體”所依賴父母的收入能力下降,必然會帶來生存的問題。
孫立平教授認為,目前,“新失業群體”獲取就業崗位的年齡優勢也會逐漸消失,他們大多數人從事的是第三產業中帶有“吃青春飯”色彩的職業——甚至連簡單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不是他們就業的主流——隨著年齡的增長,新的就業機會將越來越不會提供給他們。
目前,“新失業群體”的比例有擴大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越來越成為家庭的主角,他們所暴露出的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孫立平教授認為,當前的資源優勢主要傾向“老失業群體”,尤其是向年齡偏大的困難群體傾斜,而“新失業群體”卻面對一種“制度真空”的尷尬。
在就業機會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應當對我國失業社會保障制度的模式進行調整,應該逐步“面向下一代”,為“新失業群體”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作為政府有責任加大職業培訓的投入,政策、制度資源應該對“新失業群體”有所考慮。對于“4050”大齡下崗失業群體,他們隨年齡增加而適應再就業越來越困難,應將其重點移到專項社會救助和養老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上來。
從目前來看,對“新失業群體”,無論是在政策制度層面上,還是社會認識層面上,都需要進一步地重視。
(來源:人民網-強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