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央文件中給農民工這樣的定位,這是首次;而且特別強調“要善待農民工,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增收的重視。農民不富,中國不富;農民要富,必須解決富余勞動力問題。對三農問題做過專項調研的民盟委員們,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話題格外有興趣,他們專門向大會遞交了一份集體提案,呼吁加快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暢通新時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做大勞務經濟這篇大文章。
就這方面問題,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民盟主委梁榮欣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梁榮欣說,我省雖然不是人口大省,但農村富余勞動力問題仍十分突出。實踐證明,向土地以外轉移,是農民增收的一個好渠道,目前省內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多是勞動力轉移搞得好的地方。當前,做好我省農村勞動力轉移這篇文章,不僅要發動農民轉變觀念,讓他們“走出去”;更要讓城里人轉變觀念,接納農民工,善待農民工,用實際行動“迎進來”。隨著進城農民的增多,城市的觀念轉變已上升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另一個重要前提,“走”、“迎”并舉才能順利轉移。農民工“身份”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我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及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管理體制所致,許多進城農民,在與城里人的共同相處中,得不到充分的尊重與理解,甚至有歧視現象的發生;在生產經營與日常生活中,也得不到平等待遇,如對農民工征收暫住費、暫住人口管理費、計劃生育管理費、城市增容費、勞動力調節費等等,這些都平添了農村勞動力“走出去”的阻力。如今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增多,這個問題已開始引起社會的關注,而且越在發達地區,解決得越好。如上海已開始從政府的角度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條件。他們專門給農民工蓋公寓房,低廉價格租給進城打工農民。而在我省,許多進城農民工進城后,首先面臨的就是吃住問題,由于沒錢,他們只能吃最次的,住最破的,不得不把增收建立在對身體健康的剝奪上。
“應該在城市樹立感謝農民工的觀念。”這是許多委員的共同建議。他們說,試想,農民工多是在年富力強的好時候來到城里,為城市的發展建設添磚加瓦,當他老了,或喪失了勞動力,又基本都回到了鄉下,而把他一生中最好的時光留在了這里,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包容他們呢!
從群眾自發到政府組織,近幾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在我省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去年有“非典”的不利條件下,我省仍有245萬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勞務收入65億元,占人均純收入的14.3%,勞務輸出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手段。農民工中的技術骨干已開始成為新一代的產業工人,涉足技術性較強的行業和工種,有的甚至當上了管理人員、老板。但是,這些農民工“精英”畢竟是少數,由于缺乏職業技能、不掌握外界信息,大多數外出的農民工還是靠“出大力,掙小錢”,存在盲目流動問題。
“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力資源管理、就業市場信息及維權服務在內的勞動力轉移服務體系建設,已成了加快勞動力轉移的緊迫任務。”梁榮欣說。今年我省已決定啟動“百萬農民工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資源庫的建立工作也接近尾聲,這是可喜的事。不過,在服務體系建設上,還可以再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剛剛發出的中央一號文件,已把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上升為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的高度,明確要求各級財政都要安排專門用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資金。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