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加快慈善立法進程
楊瀾:作為政協委員我今年有一個提案,是關于加強中國慈善立法進程的議題,也很多的委員給我復議,這一個問題他們比較認同,我中心一個觀點是中國慈善事業雖然也了很大發展,但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例如,在一些發達國家每一年慈善捐款可以占整個GDP2%左右,我們不談絕對值,而談這個相對比例,而在我們國家只有萬分之二,光這個比例就和國外相差100倍,這不意味著中國人沒有愛心,或者是中國人不需要有人幫助,而是民間慈善事業的工藝捐款疏通的渠道不夠暢通、有效。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信任問題,一個是效率問題。說到信任問題,有很多我身邊人會說,我們不是沒有愛心,但是我老想知道我捐的這個錢去哪里了?這有一個整個慈善事業立法監管的問題,要實現信息透明化。
這方面應該作為一個重要法規包括在內,例如慈善機構的準入的制度,他們運行的財務審計,包括退出機制,我認為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規范來規范和監督,我們現在只有法律條例,這個事業群體進行管理,我認為不夠,有一些法規制訂的年代已經比較久遠了,可能跟不上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所以我寫了這樣的提案,希望民政部和人大法工委,可以盡快起草制定和審批有關的中國慈善事業的一個比較完整的一部法律的產生。
我覺得中國由于各地發展不均衡從農村女性和城市女性面臨的問題可能完全不同,在我做《天下女人》時,可能更關注都市的女性,在三八節前后大家也都很關注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女性,關心她們情感和婚姻的問題,包括她們的生育問題,因為城市女性已經把她們生育時間一再退后,幾乎在挑戰自己的生理極限,其實這都關系到我們的身心的健康,涉及到我們幸福快樂問題。
所以在三八婦女節時,我覺得一方面希望女性朋友可以在事業上、學業上取得更多的成功,另外我也想說,幸福和快樂是人生一個很高的目標,不要簡單為一件事,為一個事業而犧牲自己的幸福感,我希望每個女性都可以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來生活,平衡自己的生活。
我覺得,這個時代是一個轉型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也是人們價值觀和選擇方式出現巨大的調整和轉型的一個時代。從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女性承擔著在這樣一個轉型時代,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的任務,因為我們畢竟不僅是一個個體,也可能成為一位母親,所以我希望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女性可以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我們口口相傳中,使我們文化得以延續,我們倫理價值觀念得到延續。所以我覺得,作為女人我還是感覺到非常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