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成功返回,國人精神大振。國外對此也是議論紛紛。有些人感到中國人不簡單,值得稱道;但也有些人陰陽怪氣地說些風涼話,稱中國人無非在重復美俄幾十年前的技術,卻把它當成了不得的高科技寶貝。風涼話話音未落,他們又重彈“中國威脅論”,并
既然是幾十年前的技術,何以能對今天構成“威脅”?這些人也意識到這種說法站不住腳,轉而又稱中國航天工程為軍方所控制,言下之意是用于軍事目的。
這就怪了。如果民間資本控制的企業(如日本的三菱重工和美國的波音公司)可以生產軍火,為何軍方控制的企業不能生產民用品?至少,在發射神六的地方,也發射過外國的民用衛星。因此,這些人雖炮制了“中國威脅論”,卻總也無法為其提供一種勉強站得住腳的證據和邏輯。
當然,他們本來就不看重這點。“中國威脅論”原是日本右翼理論家的創造,可其軍界同仁卻信心十足地說:日本海軍可以在兩小時內消滅中國海軍。該相信誰?如果右翼理論家是對的,那右翼軍事家就是錯的;如果右翼軍事家是對的,那右翼理論家就是錯的。
邏輯告訴我們:如果一國的海軍在數小時內就被另一國的海軍消滅,那前者不可能對后者構成任何威脅。因此,日本右翼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遏制中國,使其退到對日本不構成任何威脅的時代。不是嗎?就在神六安全返回的那一天,小泉首相又到靖國神社為日本戰犯招魂去了。
而“遏制中國”則是美國鷹派戰略家的發明,用詞直截了當,一副強人口吻,全無日本同行的遮遮掩掩。不過,過于直露對美國的戰略不利,會把中國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何況“9·11事件”后,在反恐和朝核等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不宜把話說得太有挑戰性。
此時,華盛頓的戰略家才悟出日本同行的高明:后者虛構一個“中國威脅論”,好讓外界以為自己是受了威脅的“弱者”。“弱者”的空名加上強人的身子骨,占盡了道義和實力的優勢。
這樣,“中國威脅論”就為“遏制中國”提供了一種合法名義,使“弱者”得以名正言順地大肆擴充軍備(比如美日軍費遠高于中國,卻不是“威脅”;而中國增加一點軍費,就成了“威脅”的證據);此外,該假說未指明中國“威脅”誰,也就好像中國“威脅”了所有對它的發展心存疑慮的國家,企圖借此讓中國成為眾矢之的。
然而,謊言重復一千遍,也成不了真理。中國已經用并正在用實際行動表明自己的發展只會給世界帶來機遇,而不是“威脅”。在事實面前,任何謊言都會像肥皂泡一樣破滅的。(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博士) 本報特約評論員 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