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東部時間6日10時52分(北京時間6日22時52分),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100分鐘后,“發現”號艙門打開,把首名來自歐洲航天局的德國宇航員托馬斯·賴特爾“輸送”進國際空間站。
“發現”號與空間站親密接觸
對接發生在地球上空約350公里高度處,如果“發現”號宇航員往地球看去,那么他們的腳下正好是西班牙。
“發現”號與空間站的“親密接觸”是一個高速的動態過程。它們“伸手”去夠對方實現“共舞”時的速度達到每小時2.82萬公里。
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以下簡稱“美國宇航局”)的電視直播畫面顯示,“發現”號的引擎停止后,空間站的插銷自動鉤住航天飛機。隨后飛船艙門打開,德國宇航員托馬斯·賴特爾人座合一,按照預定計劃“運進”附著在太空實驗室的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
這標志著賴特爾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與空間站內的俄羅斯宇航員帕維爾·維諾格拉多夫和美國宇航員杰夫·威廉斯勝利“會師”。
發現號“360度大翻身”
在實現對接前一小時,“發現”號還在空間站下面約180米處做了一個漂亮的“360度大翻身”,以便空間站內的兩名宇航員能居高臨下拍攝“發現”號的全身照,檢查航天飛機底部隔熱板在發射升空過程中是否受到損傷。這是自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以來,美國飛船第二次在對接前實行此類“非常規動作”。
按預定計劃,“發現”號要和空間站“親密接觸”8天時間,并于14日脫離返航。期間,機組人員將為空間站輸送2272千克的設備和物資補給,并為空間站實施維修。
首位歐洲宇航員“進站”
德國宇航員托馬斯·賴特爾則加入空間站的長期考察組,并在上面工作6個月。自從“哥倫比亞”號失事后,國際空間站內的宇航員一直未能超過兩人。賴特爾的到來使空間站中宇航員隊伍自2003年以來首次擴大到3人,從而能夠執行更多的工作任務。
賴特爾現年48歲,他是首位進入空間站的歐洲宇航局成員。在6個月的時間內,賴特爾將開展涉及生物學、人體生理學、物理學、工藝學等學科的30項實驗。比如測試宇航員的心臟輸血量、研究細菌如何適應失重狀態、觀察復合等離子體等。賴特爾的關鍵任務之一是為在太空站建立歐洲科學實驗室做好前期準備,這個實驗室將在2007年全面“開工”。他還將在7月晚些時候來一次“太空行走”。
文章來源:千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