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國工兵營地一天多出一排鋼結構板房,與中國工兵為鄰的肯尼亞維和軍人瞠目結舌
中國駐蘇丹維和部隊工兵正在搭建營房。
國際先驅導報駐喀土穆記者邵杰報道 蘇丹瓦烏機場通往聯合國維和營地的道路位于叢林中,只能用“破爛不堪”來形容,土路面坑坑洼洼,汽車行駛在上面像跳舞似的顛簸個不停。蘇丹南部已進入雨季,路面上的幾個大坑里整日蓄滿了水,汽車全沒進了水里。路的一側,內戰時被擊落的飛機殘骸散落一地,另有一架飛機直接斜插在地面,無數的地雷埋藏在路兩側的灌木林中。
2006年5月首次前往蘇丹執行維和任務的中國工兵,在94名官兵部署到位僅一周時間的情況下,便受領了修筑從維和營地通往瓦烏機場這條3公里道路的工程作業任務。這是聯合國蘇丹特派團(聯蘇團)首次將作業任務賦予一支剛剛抵達營地、人員尚未部署完畢的維和部隊。
打好維和“第一仗”
為了打好維和“第一仗”,官兵們邊安頓生活邊展開工作。在5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官兵們揮汗如雨埋頭苦干,各種工程機械有條不紊地進行作業,僅用3天時間便將這條道路修筑成戰區內最好的道路。
維和工程兵大隊所在的第二戰區工程官薩舒爾少校驅車前來驗收新修的道路,驚訝之余用挑剔的目光來回掃個不停。他掏出隨身攜帶的尺子,仔細量了量道路的各項尺寸,然后面帶笑容連聲說:“Chinese engineer,Good!(中國工程師,真棒!)
在建造營地的過程中,中國工兵同樣以“中國速度”創下了一天搭建一排板房的記錄。看到中國工兵營地一天多出一排鋼結構板房,與中國工兵為鄰的肯尼亞維和軍人瞠目結舌——這可是他們一至兩個星期的工作量。
忍受50多度的高溫
2005年1月,持續長達21年的蘇丹北南內戰結束。2006年5月,應聯合國維和機構的要求,由一支275人的工兵分隊、一支100人的運輸分隊和一支60人的醫療分隊組成的中國維和部隊來到蘇丹。
對于來自溫帶氣候區的中國工兵來說,面對的首要威脅,便是赤道熱帶高溫區的惡劣自然環境。蘇丹是世界上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國家,被稱為“世界火爐”,而南部地區不僅常年炎熱而且潮濕,是“架在爐子上的籠屜”。在最高溫度可達5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強烈的紫外線使人的皮膚沒一會兒就被灼傷,隨后變黑,繼而脫皮。
中國官兵每天一覺醒來,自己流出的汗水加上地面散發的潮氣,能把鋪蓋全部濕透。他們不得不揭開帳篷把鋪蓋晾干,晚上再放下并用沙包把帳篷四周壓實。但這一揭一放卻給了毒蟲入侵的機會。一天早晨,一名中國士兵起床后整理鋪蓋,竟在床墊下面發現一只壯碩的蝎子,足有一掌長。
中國工兵所在的瓦烏任務區還是瘧疾、霍亂的高發區。官兵們每周要吃一次預防瘧疾的藥物,但這只能起到預防、減輕癥狀的作用,仍有一部分官兵相繼染上瘧疾。
生活用水成難題
蘇丹南部地區道路條件惡劣,供中國維和部隊使用的4臺水凈化設備在運輸途中損壞。生活用水成為另一個難題。在技術人員前來修理設備前,包括飲用水和做飯在內,中國維和人員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5升瓶裝水。
由于營地還未建造完畢,維和工程兵大隊的官兵們現在只能住在悶熱潮濕的帳篷里,吃的是脫水干菜。吃不到新鮮蔬菜,官兵們只能通過吃維生素來補充營養。由于電話和手機通訊網絡沒有覆蓋到營地,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今年5月29日,“國際維和人員日”當天,聯蘇團總司令里德爾中將在視察維和工程兵大隊后稱贊說:“中國工兵的營地是最漂亮的,中國工兵是最棒的,中國工兵的過硬作風和敬業精神值得其他維和部隊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