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費問題上美國最好閉嘴!”中國外交官沙祖康不顧“外交禮儀”,一句“shutup!”語出驚人。
中國外交的鷹派姿態,是個性的表現,還是在特定場合的一種立場的表達?
美國在中國軍費問題上應該“閉嘴并保持沉默”,“美國該如何做這是美國的主權。但美國不應告訴中國該如何做。”這段話是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沙祖康在接受英國BBC廣播節目采訪時說的。在談到布什政府指責北京正增長軍費開支時沙祖康沒有使用外交語言而是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評論。
沙大使言辭即出,語驚海外媒體。一些報刊紛紛發表評論,稱沙祖康為中國外交中的“鷹派人物”。美國報紙對他評論是“令人吃驚的坦率”,而且有了“沙祖康式”的語言一說。
沙祖康曾經在接受中國媒體訪問說過:“現在時代和過去也不一樣了,高科技也發展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沒有那個工夫彎彎繞,談得含沙射影也好,在國際會議上,人家沒有時間來考慮你這些東西,來琢磨你深刻的含義。”2004年,聯合國第60屆人權大會上美國代表攻擊中國人權狀況,沙祖康即席答辯指出:“我們建議美國自己照照鏡子。雖然中國并不富裕,但愿意向美國免費提供一面鏡子。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我們將散發的《2003年美國人權狀況白皮書》。”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外交家的詩經時代已經開始,用嫻熟的詩詞歌賦,化解矛盾和分岐,做到言辭得體又不失堅定立場。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官,小到領事服務簽證咨詢,大到多邊外交維護國家利益,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引人注目的群體。2004年臨危受命擔任中國駐日大使的王毅,就是駐外大使形象的一個典型代表。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社會說話擲地有聲,影響力不容忽視。新時期的外交官是時候可以變得強硬?還是應堅持謙卑平和?是值得中國外交界思考的一個問題。
從“弱國無外交”到“和諧外交”,百年來外交官一直是中國形象的代表。李鴻章“外須和戎”,可以說是中國外交史上最屈辱的代表。被譽為中國外交教父的周恩來,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領導者,他既自尊、自信,又謙虛自處、平等待人的風格,為中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被稱為“沒有大國架子的大國風度”的人。
再看看西方國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工作之余常戴副墨鏡吹奏薩克斯,儼然一副流行歌星的派頭。英國首相布萊爾則頗有紳士風度,連反駁對手時也面含微笑。據烏克蘭媒體報道,新當選的烏克蘭總統尤先科深為他那張丑陋的臉苦惱,甚至表達了要整容的愿望。
這些讓我們看到政治家與外交官對國家國際形象塑造的重要意義,而這也正是值得中國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