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9月15日報道,臺軍方耗時8年研發的ATBM反導系統即將投入現役,作為外購美制“愛國者PAC-3”反導系統無門情況下的一種補救措施。臺陸軍“總司令”胡鎮埔說:“(ATBM)成功部署,標志著臺灣走在所有亞洲軍事強權的前面。”那么這種“臺灣版愛國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臺軍“層系”計劃反導彈
早在2001年,臺灣軍方委托“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研院”)開展“層系”計劃,開發反戰術彈道導彈系統(ATBM)。實質是以現有的“天弓I/Ⅱ”型防空導彈的技術作依托,發展一種與“愛國者PAC-3”相近的反導彈系統,作為臺灣一旦無法得到這種武器的補救措施,所以外界也一般將ATBM系統稱為“天弓Ⅲ”。該計劃設定研發期限為2001年至2007年,總研發金額將近200億元新臺幣(約50億人民幣),是臺灣繼“經國”號戰斗機、“成功”級護衛艦之后的又一個重大“自主防務”舉動。
2005年4月18日,時任臺灣“國防部長”的湯曜明首次宣布ATBM系統首先攔截試驗取得成功,當時ATBM攔截導彈在屏東九鵬基地連發3枚,在“長白”雷達導引下,以4馬赫速度攔截先行發射的導彈靶,并以破片殺傷方式摧毀靶標。
只能給“愛國者”當配角
ATBM不僅是臺灣軍方惟一自行研發成功的反導彈系統,同時也被期望有“愛國者PAC-3”的功能。據臺灣軍方透露,就各項性能分析,單發命中導彈方面,ATBM與“愛國者PAC-2”、“愛國者PAC-3”平均都在70%以上;雙發命中率三者都超過90%的水準。
ATBM較“愛國者PAC-3”遜色的部分,主要在于彈體較重及攔截撞擊的方式。攔截方式是“愛國者PAC-3”的最大優勢,它直接精確撞擊來襲導彈后爆炸,使其成為碎片,不至于造成地面二次傷害,而ATBM以感應爆炸方式攔截飛彈,離目標約20~30米范圍即引爆,不過ATBM采用選向性彈頭設計,能夠將爆炸能量瞬間集中到一個方向,擊落來襲導彈,產生的落地碎片較“愛國者PAC-2”為小。在開發成本方面,ATBM可能與愛國者PAC-3單枚300多萬美元售價差不多,如未來大量生產,成本會降低。
臺灣軍方聲稱,ATBM系統的“長白”雷達對于偵測低空飛行器效果相當不錯,因此把ATBM的主任務定位為反巡航導彈,亦可以支援反彈道導彈。臺軍揚言如果大陸以巡航導彈沿淡水河方向進襲臺北市,ATBM系統可以擋下大約80%的來襲導彈。
臺軍反導難以自保
臺灣本島現有4座防空導彈陣地,掩護西部人口密集地區。臺灣軍方認為:未來綜合型導彈防空體系可保持24小時戰備,可同時迎戰上百個目標,如解放軍空軍想在地面摧毀臺灣機群,則勢必被大量的“天弓”、ATBM導彈消耗飛機和飛行員。
一言以蔽之,防空導彈是臺灣自保的重要法寶。但請不要忘記,防御一方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進攻方完全可以用多種方式對其進行欺騙,然后在意想不到的時間、方向上發起攻擊。伊拉克的核反應堆防備可謂嚴密,但也被以色列空軍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