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難民署的前身--國際難民組織--幫助了100萬歐洲人在海外定居。它是對難民問題的各個方面進行統籌安排的第一個國際組織。 這些來自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難民營的人登上一艘國際難民組織租來的輪船,前往美國開始新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數以百萬計的人無家可歸。1950年聯合國難民署成立時,據估計應由它負責保護的難民是125萬。其中約30萬至40萬人沒有居所,需要幫助。聯合國難民署工作的基石是《1951年聯合國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該公約于1951年7月28日在一次國際會議上通過。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幫助下,這個家庭在德國難民營度過數年后準備去新西蘭開始新生活。
20世紀50年代殖民時代開始結束,非洲的許多地區隨之暴發了沖突。1962年由比利時托管的盧安達-烏隆迪地區獨立,成為兩個國家--盧旺達和布隆迪。伴隨獨立這一過程的是大規模的流血和一場全面的國際危機。1961年至1964年間,聯合國難民署在非洲的活動主要是圍繞著盧旺達的難民問題進行。1967年通過了《1967年聯合國難民公約議定書》,取消了公約中關于'難民'定義的時間和地理限制。1969年非洲統一組織起草了自己地區的難民公約。
1971年1000萬孟加拉人逃往印度。聯合國難民署第一次在人道主義危機中被委任為總協調員的角色,負責協調規模巨大的救濟活動,使800個難民營中的數百萬人度過雨季和洪澇災害,生存下來。1971年12月孟加拉國成立后開始執行大規模遣返計劃。到1972年2月底,900多萬難民返回家園。難民們回鄉心切,壓倒了對現實問題的考慮。
1975年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撾發生的動亂使300多萬人在以后的20年內逃出了這些國家。1989年6月在日內瓦召開了關于印度支那難民的第二次國際會議,通過了'綜合行動計劃'。在執行該計劃的8年間,10.9萬越南人返回。
1984年埃塞俄比亞發生了饑荒,這次饑荒成為這些年來受到最廣泛宣傳的人道主義危機之一。估計約有100萬埃塞俄比亞人最終因饑荒而死去 。埃塞俄比亞人大規模外逃,主要逃往蘇丹,也有一部分人逃到索馬里和吉布提。
阿富汗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上個世紀的80年代這個國家也發生了大規模的難民流動。危機開始于1978年,當時一群城市知識分子試圖建立一個新型國家。到1990年12月,聯合國難民署估計有630萬阿富汗難民流落在鄰國,330萬在巴基斯坦,300萬在伊朗。[轉自蜂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