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自:tom.com
“兩會”召開,房地產如何穩定發展,無疑是焦點之一。
住房,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它具有社會保障性,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最大程度地實現“住有所居”,社會才能安定和諧。
目前,住房市場的基本癥結,是房價問題。房價脫離了大多數居民的購買能力,推動房價上漲的已不僅僅是城市化的剛性需求,國內外的熱錢和開發商的炒作,參與了推升房價的過程。價格虛高,老百姓能買的起的房子,市場上供應的太少了。結果是,市場沒有完全解決市民百姓的住房問題,市場的房子也因價格過高而面臨滯銷的趨勢。
老百姓一直都很關心房價。從現在的情況看,不僅低收入人員買不起房,就是中等收入人群也難以承受,商品房的價格與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相差甚遠。房價,房價,為了破解百姓住房的困惑,一些網友提出要大幅度降低房價。
這樣的聲音,聽上去似乎是表述了廣大民眾的利益,可是仔細分析,便發現其中的問題。對于房價問題,需要從理性角度分析,一味要求壓低房價,是不是真的就能夠解決老百姓的住房問題?我看未必。
2007年下半年,我國市場化的住房價格飛漲,除了極少數高收入家庭外,幾乎所有家庭都難以承受,房價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 不過,經過一年的調整,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價又開始回到2008年初的水平上;房價已小幅下跌,房價還會再下降嗎?房價的合理時代何時到來?房價已出現下行跡象的房地產市場,又該如何穩定?“兩會”之際,人們議論紛紛,多種猜測,各有說法。
說起房價,其實這是一個市場經濟的產物,要按照市場的規律去辦事,才能將其導入正軌,使之穩定持續發展。
民眾需要住房,開發商需要獲得利潤。在市場的平臺上,房價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過高或者過低的房價,都不是好的現象。房價過高,超過民眾負擔能力,涸澤而漁,會阻礙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房價過低,壓低各方面土地和原材料成本,首先影響的是房子質量;從經濟角度講,會影響稅收,會壓制相關原材料產業的發展,不利于整個國家的經濟,最終吃虧的還是民眾。
可以說,房地產業,對于國家經濟大局的貢獻遠不止于一套住房的銷售價格,其中連帶著鋼鐵、水泥、建材裝飾、稅收等多方面的經濟問題,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對于當前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經濟穩定尤其重要,需要理性地去看待,一味地打壓于國于民都沒好處。
一味高喊著壓低房價,可以說是一種模糊認識、偏激觀念。作為“重要支柱產業”的房地產,無疑是需要穩定下來。怎樣穩定?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穩定房地產投資,推動房地產業平穩有序發展。仔細研讀溫總理的報告,發現其中沒有一處提到房價。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房價適當上漲是必然的,屬于正常范疇;但是房價只漲不落,節節攀升,總顯得供不應求,高燒不退,就表明房地產市場出了問題。 政府現在要做的:是通過加強對房地產業的分類管理,整頓市場秩序,規范交易行為,使房地產建設規模和房價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上。這才是要點。
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抓緊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報告中,就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發展公共租賃住房、支持居民購買自住性和改善性住房、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等問題進行了闡釋。房地產調控思路清晰、指向明確。政府不再去干預價格,而是安心做一個保障性住房和公共政策的供給方,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棋。
加大廉租房的投資和棚鋪區的改造、加大廣大群眾可承受住房的建設力度、理順限價房的價格,只有低價房投放市場力度加大,房價走高的趨勢才能有效逆轉。保障性住房的“鯰魚效應”,將促使商品房價格自然回歸,屆時市場也會更加活躍起來。
溫總理的報告,就建立住房保障體系,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出了三大指導原則和今年要采取的四項措施,這些措施對于防止房價過快上漲,抓住了根本,點到了實質,為解決住房難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百姓的期待,不久將會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