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狂犬病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 發布時間:2008-12
重要事實
狂犬病在全球的分布很廣。每年死于狂犬病的人數超過5.5萬人。狂犬病造成的人類死亡約有95%發生在亞洲和非洲。
大多數人類死亡發生在被感染的狗咬傷之后。被狗咬傷的受害者中,有30%至60%為15歲以下的兒童。
在懷疑與動物接觸之后,應遵照世衛組織的建議盡快進行清創和免疫,這樣可幾乎可百分之百地預防接觸病犬后發生狂犬病。
一旦開始出現狂犬病的體征和癥狀,就無法進行治療,而且該病幾乎總是導致死亡。
全球預防人類狂犬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戰略是通過為動物接種疫苗來消滅犬類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由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由一種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動物,然后通過與受到感染的唾液的密切接觸傳播給人(通過咬傷或抓傷)。這種疾病在世界幾乎每個洲都存在,但是大多數人類死亡發生在亞洲和非洲(超過95%)。一旦開始出現狂犬病癥狀,就是致命的。
癥狀
狂犬病的最初癥狀類似流感,包括發熱、頭痛和疲乏,然后發展到呼吸道、胃腸和/或中樞神經系統。在疾病后期,以機能亢進(狂暴性狂犬病)或麻痹體征為主(早癱性狂犬病)。無論狂暴性還是早癱性狂犬病,都從部分麻痹發展到完全麻痹,然后所有病例都會出現昏迷,最后通常全部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如不進行重癥監護處理,患者在患病后7天內死亡。
傳播
在非洲和亞洲,狗仍然是狂犬病的主要攜帶者,是造成全球大多數人類患狂犬病死亡的原因。人類大多由于被病狗或病貓咬傷或抓傷后被感染上狂犬病。
在發達國家,狂犬病仍然主要發生在野生動物身上。通過接觸受到感染的唾液,該病傳播到家畜和人類。過去幾年中,蝙蝠狂犬病已成為美洲和歐洲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2003年,由于接觸野生動物(特別是蝙蝠),南美洲死于狂犬病的人數首次高于死于通過狗傳播的狂犬病的人數。
人類由于接觸野狐貍、浣熊、臭鼬、豺和狼后患狂犬病死亡的情況極其少見。牲畜、馬和鹿可能被感染狂犬病,盡管這些動物可以把病毒傳播給其他動物或人,但極少發生。
誰最具風險?
最有風險者為住在非洲和亞洲農村地區的人們。據估計,亞洲每年死于狗傳播狂犬病的人數為3.1萬人,非洲每年的死亡人數為2.4萬人。狗狂犬病造成超過1400萬療程的接觸后治療,以預防發病。狂犬病給發展中國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在非洲,被可疑動物咬傷后進行狂犬疫苗免疫的平均費用為40美元,在亞洲為49美元。這種接觸后的治療對于這些國家的大多數家庭而言,是很大的財政負擔,這些地方的平均工資為每人每天1至2美元。
貧窮人口,特別是兒童,處在狗狂犬病的最大危險之中。被狗咬傷的受害者中(病毒傳播的主要方式),約有30%至60%為15歲以下的兒童。兒童通常與動物玩耍,而且不太可能告稱他們被咬傷或抓傷的情況。
在已知存在狂犬病的地區,頻繁接觸動物的專業人員(比如獸醫),或那些長期在戶外的人(比如野生動物專業人員或研究人員),特別是在農村地區的,應該預防性接種疫苗。這還適用于那些到蝙蝠常常出沒地區的旅行者和徒步鍛煉者。
接觸后治療
在懷疑與動物接觸之后,應遵照世衛組織的建議盡快進行清創和免疫,這樣可幾乎可百分之百地預防接觸病犬后發生狂犬病。預防狂犬病的治療建議取決于接觸類別:
I類:觸摸或飼喂疑似動物,但皮膚完好
II類:接觸后有輕微抓傷,但未出血,或皮膚破損處被舔
III類:一處或多處咬傷、抓傷、皮膚破損處被舔,或造成皮膚破損的其他接觸;或接觸蝙蝠
預防狂犬病的接觸后醫護包括清洗和消毒傷口或接觸點,然后盡快注射狂犬疫苗。狂犬疫苗用于II類和III類接觸。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抗體應當用于III類接觸,或用于免疫系統功能較低的人群。
當人類接觸到疑似動物時,應立即采取措施,確定、捕獲或以仁慈方式處死該動物。接觸后的治療應立即開始,只有在動物是狗或貓并且10天以后仍然健康的情況下才能停止治療。被處死或已經死亡的動物應進行病毒檢測,檢測結果送交給有關獸醫服務機構和公共衛生官員,以便對本地情況較好地記錄在案。
有關免疫的更多情況
世衛組織狂犬病預防免疫指南的目的是,即便在那些疫苗非常短缺的地方——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是這樣,要確保提供有效且有效力的治療。在疫苗和疫苗供給資金存有限制的發展中國家,成功采取了替代性的、更加經濟的疫苗接種方式。衛生工作人員必須接受良好的技術培訓;為保持有效,疫苗必須得到適當存放。
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抗體)疫苗是建議用于III類病例和免疫抑制人群的接觸情況,該疫苗的價格昂貴,而且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存在供應短缺情況或根本沒有。純化馬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至少可部分解決目前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人類免疫球蛋白數量不足和價格昂貴的問題。
預防
現在可以獲得安全和有效的疫苗,用于動物以及用于人類有疑似接觸前后的狂犬病預防。對家畜(大多數為狗)和野生動物(例如狐貍和浣熊)的疫苗接種,已使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狂犬病出現了下降。然而,最近在南美洲以及部分非洲和亞洲地區出現了人類狂犬病死亡病例上升的情況,這說明狂犬病正作為一個嚴重公共衛生問題重新出現。
預防人類狂犬病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戰略,是通過為動物接種疫苗來消滅犬類狂犬病。缺乏對這一預防途徑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認識,會對消滅人類病例帶來妨礙。正如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幾個國家的情況所表明的那樣,消滅犬類狂犬病就可以消滅對人類和對其他動物帶來的疾病傳播。對于非洲和亞洲很多地區來說,通過控制家養犬狂犬病來預防人類狂犬病,是一個現實的目標。
預防人類狂犬病的工作必須由社區做起,既有獸醫的參與也有公共衛生服務部門的參與。如果考慮到未來可以節省人類接觸后預防治療的費用,通過大范圍為狗接種疫苗來消滅狂犬病在經濟上是合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