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愛心不是“被”出來的
2010年04月15日
□岳粹景
廣東電白縣18歲女孩蔡燕梅,兩年前確診患尿毒癥。為了給蔡燕梅治病,蔡家已花掉10多萬元,負債累累。而要徹底康復,蔡燕梅必須換腎,手術費用逾20萬元。為了給女孩募捐,3月26日,數個網友來到一投注站,手拉求助橫幅,呼吁當地中1200萬元大獎的彩民捐資救人。(4月13日南方農村報)
一位正值花季的女孩,有了這筆錢就能把病治愈,恢復健康,而沒有這筆錢就可能會香消玉殞。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捐出金錢挽救一個人的生命,這也是完全應該的。但是這里面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則,那就是愛心和慈善必須建立在捐助人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建立在一種心悅誠服的前提下,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愛心和慈善。而幾名網友拉著橫幅,指名道姓地呼吁彩票的中獎者出資幫助蔡艷梅,這看起來是呼吁,其實是一種施壓,也是一種變相的逼迫。在這種高壓之下,捐助人就是愿意出資,也有一種“被”的味道,褻瀆了真正的愛心和慈善。
應該說,這幾位熱心網友的出發點是美好的,但出發點好未必就一定能辦成好事,正像一位網友所說的:“捐款應尊重個人意愿,社會不能給壓力;雖然是橫財,但也是合法收入,支配權力在自己。我認為買彩票本身就是支持了福利事業。”對中獎者本人來說,其能夠中獎說明已經為國家的慈善福利事業作出過貢獻,而且還通過繳納個人所得稅的方式回饋社會。而剩下的獎金是人家的合法收入,任何人沒有權力強索哪怕一分錢。對于蔡艷梅,如果中獎人愿意幫助挽救生命是愛心是慈善,即便其一分錢不掏,我們也沒有權力橫加指責。
幾名網友的做法,事實上把中獎者推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而最后的結果極有可能是:中獎人不會出面,同時還讓更多的人產生反感。
其實把話說白了,網友們之所以這么想把中獎人推到“被”的地步,還與我們“吃大戶”的心理分不開。在很多人眼里,有人中大獎了,發了橫財,就理所當然要拿出一部分來“與人共享”,拿出來了,你就是有愛心講慈善,而不拿出來,就是品質低下,就是為富不仁。究其根源,還是我們社會缺少一種對財富的承受能力,對中獎缺乏一種平常心理。網友渴望中獎者能夠幫助蔡艷梅,但在“渴望”的同時卻嚴重傷害了中獎人的感情,甚至可能會讓另外一些本來想捐助的人反感,這豈不是與網友的初衷相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