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讓慈善精神發揚光大
來源于:中山日報 2010年4月15日
與此同時,這一切對于原有的慈善機構也是一種推動和刺激:通過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來保持對捐資者的吸引力。這種良性競爭給中山好善樂施的民眾一個用腳投票的機會,而整個中山的慈善事業也將在這良性的競爭中越來越發達。
今年5月,中山將以 “博愛·和諧——讓城市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參展上海世博會,是全國唯一以慈善為主題展示的城市。屆時,世博會文化廣場將舉行微縮版“中山慈善萬人行”,而這一活動在中山已經歷時23年之久。
在這23 年的慈善活動中,成立于1988 年的中山市紅十字會成為熱心人士與慈善事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成為中山秉承孫中山“博愛精神”,弘揚人道主義的社會救助團體。在23屆慈善萬人行的感召下,如今中山民間涌現出各種形式的慈善團體,在不同的領域和地區開展慈善活動。
然而,我們在感動于中山的慈善精神之余,同樣需要對23年來薪火相傳的慈善事業保持足夠的冷靜。當下,圍繞著“慈善”這個話題產生了太多的負面新聞,無論是民眾對汶川地震后對四川省紅十字會萬元帳篷的聲討,還是網友對余秋雨、章子怡“詐捐門”事件的譴責,或是明星捐款后曬發票的舉動……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對于慈善事業關注度越來越高。在慈善事業中,慈善機構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因此,社會對于慈善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和以往不同,人們不再僅僅限于捐款而已,他們更希望了解善款的去向和效果,甚至希望能夠親身參與慈善活動,慈善機構的管理能力也必須水漲船高,才能確保中山慈善萬人行23年的品牌能夠迸發出新的生命力;中山人的博愛精神能夠在信任中長久延續。
那么,怎樣保證慈善機構能夠持續跟上捐資者不斷提高的要求?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中山的諸多名牌企業正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慈善機構的競爭不是以經濟利益為目標,而是以社會效益和社會信譽為目標,以民眾更個性化、更苛刻的行善愿望得到滿足為目標。
近日,媒體報道,中山市慈善總會即將掛牌,目前正在征集會徽。這對于中山的慈善事業的發展無疑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和中山老牌的中山紅十字會相比,這個新生的慈善機構要想贏得市民的關注和信任,必然要在服務和項目上有自己的特色,如企業開拓市場一般,挖掘慈善事業的“潛力”,開闊中山慈善活動的局面。與此同時,這一切對于原有的慈善機構也是一種推動和刺激:通過提高自身的服務水平來保持對捐資者的吸引力。這種良性競爭給中山好善樂施的民眾一個用腳投票的機會,而整個中山的慈善事業也將在這良性的競爭中越來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