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為改善民生建言
2010年06月29日 來源: 重慶日報
建立常態收入增長機制 構筑全覆蓋社保體系
建立常態收入增長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構筑全覆蓋社保體系、發展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民增收……一條條民生建議凝聚著政協委員智慧。昨日,市政協三屆十四次常委會上,政協委員圍繞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專題發言,就深入貫徹市委三屆七次全會精神,辦好10件民生大事建言獻策。
兩翼增收搭建“信息高速路”
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的實施,難度大,也是委員們建言獻策的重點。致公黨重慶市委認為,實施萬元增收工程,除了突出重點、抓住關鍵、解決難點外,還必須利用和依靠現代科技,更新農民的思想觀念、豐富農民的信息來源,以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為農民架起一條獲取信息和技術、培育農產品銷售市場、促進農業生產要素流通的“信息網絡高速公路”。致公黨重慶市委就此建議我市在廣大農村和山區,大力實施農村信息化建設工程,增強農戶自主增收能力。
市政協農業委則建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組織形式,但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仍處于發展的初步階段,要發展壯大,還需要解決合作社的風險保障機制,強化財政扶持,完善金融支持辦法和農業擔保機構,解決合作社的資金短缺“瓶頸”。
構筑社保體系搭建無障礙民生平臺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構筑全覆蓋社保體系,是民生大事。來自豐都縣政協的李華認為,全市社會保障工作近年來成效明顯,但現行社保體系建設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如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發展不均衡等。
為此,李華希望盡快打破城鄉分割壁壘,把“讓更多人享有社會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優先目標。當前主要是根據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就業形式變化的需要,重點將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障,同時關注失地農民、農民工、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逐步將范圍擴大到所有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
市政協常委劉啟明則建議,建立針對農村70歲以上、已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生活困難老人的專項養老制度,盡量讓這部分老人的低保標準與城市基本一致,使農村老人過上較好而穩定的晚年生活。
公租房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
市政協常委董瑞葆在發言中,結合香港公共房屋建設經驗,提出了對重慶公租房的建議。董瑞葆說,公租房工作是一件涉及政治、民生、社會流動、經濟、城市規劃、就業及地方政府財政等公共管理的綜合性工作,市政府一定要通盤考慮。尤其是在規劃中,要與居住地市民的就業機會、集體交通工具效率及費用、公共服務及設施配套等方面的情況統籌考慮。同時,希望政府像抓公租房建設一樣,提前研究在公租房管理中將會出現的種種問題,把這件好事辦實辦好。
民盟重慶市委也對此提出建議,認為公租房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建議加強對申請家庭和人員的信息檔案建設,以實現廉租住房與房屋權籍、民政、社保、銀行等部門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實現統一管理服務。
暢通青年就業創業渠道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當前青年人最關心的就是創業。市政協常委李衛東稱,目前,我市很多部門都涉及到就業創業工作,但是各自為政,缺乏一個專門的工作機構來統籌全局、整合力量,導致青年就業創業工作效果不佳。
李衛東為此建議,成立青年就業創業服務指導中心,提供青年就業創業觀念引導、培訓、創業指導以及創業貸款和創業維權等服務,為青年就業創業搭建廣闊的平臺。
(記者 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