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國外慈善如何透明
2010年08月24日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國外慈善如何透明
美國:任何公民都可以查賬
在美國做慈善有著相當嚴格的程序,約束慈善機構及其成員的標準和規則相對完善,尤其是一些資助項目申請、撥付款項和運營費用的預算等,管理都非常嚴格。美國還設有慈善評級機構,一旦信譽受到質疑,將直接影響到慈善組織以后的正常運作。美國絕大多數州都規定,慈善機構必須向州首席檢察官提交年度報告,首席檢察官還可以代表公眾對觸犯公共利益的慈善機構提起公訴。而且任何美國公民都可以曲慈善機構查閱賬目。
英國:信息披露不亞于上市公司
英國是歐洲慈善業最為發達的國家。1992年新《慈善法》明確規定,公眾中的任何成員只要交付一定合理的費用,就有權獲得慈善組織的年度賬目和財務報告。對于那些公益性非營利組織來說,公眾對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亞于上市公司。與那些老牌慈善組織相對完善的籌資渠道和資金管理體制相比,新成立的小型慈善民間團體自2007年起也被納入監管范圍。
法國:慈善機構領導人不領薪酬
法國公眾每年向慈善機構捐款的數額高達數十億歐元,如何管理和使用這些善款成為公眾、政府和媒體關注的焦點。法國一些大型慈善機構1989年聯合制定的規范慈善機構行為的《憲章》以及法國政府對慈善機構的監督和管理,基本保證了慈善機構獲得的善款得到善用?!稇椪隆反_立了四項基本原則:不謀私利、嚴格管理、規范運作、財務透明。(根據公開報道整理)
大火點燃俄羅斯人募捐潮
此次募捐熱潮中,俄羅斯東正教會獲得的捐贈更多一些。有民眾直接表示,更信任教會,而不是政府機構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魏良磊、宋媛發自莫斯科、北京 入夏以來,俄羅斯大部分地區迎來了歷史上少有的高溫干旱天氣,引發了嚴重森林與泥炭火災,截至目前已導致53人死亡,超過3500人無家可歸。
8月7日起,俄總統梅德韋杰夫呼吁本國民眾向遭受火災群眾提供救助,他本人自掏腰包向慈善機構賬戶捐贈35萬盧布(1美元約合29.8盧布)。在總統示范下,俄社會各界紛紛行動起來捐款捐物,其規模之大,據稱為現代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次。
募捐渠道多
俄羅斯這次全民捐贈熱潮,組織、參與捐贈活動的既有政府部門,如各地社會保障局乃至財政局、稅務局;也有慈善機構,如俄羅斯慈善與健康基金會、俄羅斯兒童基金會等;還有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共產黨等各大政黨,以及俄羅斯東正教會。發動者通過媒體公布聯系電話、銀行募捐賬戶或設立募捐點。其中,莫斯科社會保障局在全市開設了114個捐助站。一些食品店里也貼上了募捐海報。
在莫斯科市中心的謝爾蓋·拉多涅日斯基教堂邊的捐贈點,每天都有大量市民來到這里,為災民獻出自己的愛心。人們送來了衣服、食品、藥品、家具、衛生用品,捐贈點對這些物資進行分類,然后由志愿者們開著自己的汽車送給各地的災民。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近150名志愿者輪流在這里接收、處理捐贈物品。
互聯網也在此次救災中扮演了非?;钴S的角色。一些知名慈善網站及時發布災情消息,告訴人們哪里需要援助。
莫斯科大學生奧列斯金娜的博客目前就是俄羅斯網絡慈善活動協調中心之一。在這次賑災活動中,她在自己家里接收捐助物資,然后再與志愿者一起運往災區。這種網絡慈善活動的費用大多由志愿者自己承擔,而在平時,奧列斯金娜還經常在博客中發布入門慈善指南,指導人們在慈善活動中應該捐些什么,如何捐助。
此外,一個名為“救助路線圖”的網站于8月2日投入運行。在這個網站上,人們可以通過手機短信、電郵等方式實時上傳災情動態,以便協調民間救援與慈善行動。
捐贈者更信任教會
不過整體來看,此次募捐熱潮中,俄羅斯東正教會獲得的捐贈更多一些。有民眾直接表示,更信任教會,而不是政府機構。
在梅德韋杰夫發出捐助呼吁后,莫斯科和全俄東正教大牧首基里爾呼吁,全俄東正教堂都加入到募集善款與物資的行動中去。
據了解,教會不受理現金捐款,不設捐款箱,只接受通過銀行或手機短信的捐贈,目的是嚴格監控善款,杜絕貪污挪用。教會還有嚴格的核算制度,所有資金流向都要入賬。
啟動募捐后的11天時間里,莫斯科地區的東正教會用善款購買了近190噸救援物資,通過144輛汽車運往災區,其中多數車輛是應教會號召志愿參與的。
有民眾質疑慈善透明度
雖然此次人們參與捐贈的積極性很高,但并不能掩蓋俄羅斯慈善事業面臨的種種問題。如捐助資金流向缺乏系統監管,多數組織只是在網站上發布一個大概的報告,介紹捐款收入、開支總額,而沒有更為詳細的信息。
俄羅斯《商務版圖》雜志副總編阿拉·鮑里索娃認為,俄慈善事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對捐助者沒有任何保護與鼓勵。去年關于稅收優惠的政策仍停留在討論階段。企業對捐助的興趣很低,因為如果捐款就會立即引起稅務部門的興趣,而政府機構以突擊檢查為名對企業的敲詐勒索屢禁不止。所以即使捐了錢,企業往往也不愿意對外聲張。有統計顯示,在金融危機期間,大公司的慈善開支減少了約三分之一。
本報記者的朋友伊戈爾表示,雖然這次賑災中有很多民眾捐款,但也會有人從中大發國難財。他說,在俄羅斯參與慈善活動的多數是中產階層,但這一階層人數有限,更多的俄羅斯人根本沒有足夠的能力參與慈善活動。
今年剛從莫斯科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基里爾說,多數俄羅斯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更愿意選擇這種“點對點”的方式。
由于俄羅斯并非自然災害多發國家,因此大規模的全國性捐款活動并不多見。因此,在俄公民社會成熟度和慈善事業發展程度較低的背景下,《共青團員報》日前刊出質疑,現在捐款熱線電話與賑災帳戶多的是,可是誰能保證捐款一定會送到災民的手中?
阿拉·鮑里索娃認為,很多情況下,那些善良的俄羅斯人只能寄望于頭頂的星空和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
專家視點:應給民眾交出一份明白賬
【作者】鄧國勝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
通過行政手段干預下的中國慈善,公開透明度相對不高,充滿愛心的人們無奈地按原有渠道捐款,卻又不斷質疑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我曾經問過一位中國民眾:“汶川地震時你捐錢了嗎?”
“捐了。”他說。
“那你知道你捐的錢去哪里了嗎?”“不知道。”“那你以后還捐嗎?”“捐!”
聽上去像是一個悖論:為什么在對自己善款去向不知情的狀況下還愿意相信中國的慈善組織?但其實,中國老百姓捐款并不是因為信任這些慈善組織,而是基于在災難來臨之際,自己的愛心、同情心需要表達。
所以,在汶川地震發生后的兩年多時間內,人們仍然不斷質疑善款的真正落實情況。但至少從我的角度看,慈善組織并沒有因此提高對善款使用的公開透明度,于是才出現了今天“一邊罵娘,一邊捐款”的情形。
慈善機構沒有壓力提高透明度
自汶川地震以來,中國慈善組織從數量上、從募捐資金上來看,都維持在一個較高、較快的發展水平。它們倒不是完全沒有公開透明的措施,最初,什么信息都不公開,我們只知道捐款的總數有多少,不知道用到什么地方去了;這幾年有所好轉,無論是政府,還是基金會,都會把募捐的錢的來源公布出來,于是大家可以監督:我捐的錢你有沒有公示出來,還是被你貪污了?但是,捐的錢具體用處是哪里,并沒有一個詳細的披露。而通過媒體曝光,通過審計署審計,也一直有出現善款應用不利的丑聞。
老百姓對慈善行業有很高的期望,把它看作圣潔的化身,是容不得這個行業出現一丁點兒貪污腐敗行為的,這寄托了人們的一種期望。
但對一些基金會而言,并沒有壓力讓它覺得一定需要公開更詳細的每一筆善款去向的報告。雖然審計署會監督善款使用,但審計署主要是對政府負責,不會把具體細節公開給老百姓。另一方面,老百姓現在也不見得就完全相信審計署的報告,因為這些報告總是很抽象、很籠統,老百姓看了也不放心。
而更重要的是,中國最主要的兩家慈善機構:紅十字會和中國慈善總會是依靠自己的壟斷地位來勸募的。每當有大災發生時,政府和媒體最先公布的就是它們的捐款賬號,所以紅會和慈善總會不需要依靠公開透明度,就能獲得捐贈,特別是很多企業的捐贈。既然如此,它們就更沒有壓力來進一步公開透明了。
缺失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
在慈善組織動力不足、壓力不夠的情況下,老百姓不可能整天盯著自己捐的幾百元錢究竟去了哪里,大家沒有這個精力和時間。
這其實凸顯了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另外一個問題,中國缺乏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從而無法幫助小額捐贈者們去公布他們需要的信息。
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的缺位,與中國慈善文化不成熟有關??赡懿簧俅壬平M織也很委屈,它們覺得自己做的還不錯,覺得自己確實把勸募的資金都用到位了,效果也不錯。但它沒有成本去做透明的公示。這時如果請第三方評估,成本也會比較高。站在中國老百姓的立場上,大家希望捐多少就用到災區多少,但運輸成本誰付?基金會的管理費用、評估費用誰出?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惡性循環。
在國外,慈善組織可以收取20%的管理費,老百姓也認可,只要把錢真正捐到災區就行。而中國的老百姓覺得,我的愛心是給災區的,你憑什么截流?所以有的慈善機構只好做假賬,只好瞞著老百姓,這就更不敢公開了。
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培育健康的慈善文化,需要廓清人們對慈善的理解誤區;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給予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機構一些政策上的支持,鼓勵第三方機構的成長。
政府需要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在現階段,其實對中國慈善的考驗已經到了比較嚴峻的階段。
中國不斷有洪災、泥石流災害,這種情況下,可能形成一波波新的捐贈潮。捐贈潮容易導致捐贈疲勞,使得老百姓對災害的發生變得麻木。因此,我們更應該保護捐贈者的愛心和熱情,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尊重慈善自身發展的規律,尊重慈善是民間的自愿的行為,不能強制。
政府可以號召,但不宜通過行政手段去干預人們的慈善行為。據我了解,行政系統通過行政發文,直接從工資中扣除捐贈金額,這種情況在一些地方上是比較明顯的。
而美國“9·11”之后,全民捐贈,一周之內捐了20億美元,這就是民間組織發動的。
事實上,慈善力的增長和政府自身能力的增長是成正比的。只有政府自我管理的能力、駕馭社會的能力增強,才敢于放手讓民間發揮活力。所以,中國慈善需要形成社會良性循環,一定是慈善事業不斷發展,民間組織力量不斷成長,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也相應地提高。這二者間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