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被征地人員納入城鎮社保“安全網”
2011年07月01日
本報訊(記者 肖姍 劉曉) 昨天,在白下區富麗山莊社區服務中心,56歲的被征地人員殷根寶,從市領導手里接過了企業職工醫保市民卡,他感慨地說,“這下真的成了城里人了。”至此,我市已有29.2萬名被征地人員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和城鎮居民一樣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待遇,占全市60萬被征地人員的近一半。
被征地人員全部享受醫保
42歲的郭靜龍家住白下區銀龍社區,2002年被征地,由于此前他已經繳納了4年的社保費,此次只需補繳11年的社保費共2.7萬元,從7月份起,他每月能領取730元的失業保險金,領取期限兩年。54歲的吳秀珍,總共補繳了15年的社保費5.26萬元,“我兒子每月工資才1000多元,從明年9月起,我每月能拿到700元左右的養老金,這下沒有后顧之憂了。”
按照以往的征地保障辦法,養老年齡段人員只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老年生活困難補助,而且,沒有醫療保險,看病問題自籌解決。新《保障辦法》實施后,保障對象全部享受醫保。其中,養老年齡段人員,繼續享受原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老年生活困難補助,且無需個人繳費直接享受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71歲的杜桂蘭家住寧南街道丁墻社區,2003年被征地,由于到了養老年齡,她不用交一分錢,就可享受居民醫保,生大病住院能報銷22萬元,“以前就害怕生病,現在進了醫保,生大病不怕,生小病不煩了。”
60萬被征地人員年內成城里人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被征地拆遷的60萬被征地人員,多數人有了居民身份,但社會保障并未到位。有的參加被征地人員基本生活保障,有的自交養老保險,家庭困難的就進低保。由于在享受社會保障方面和城鎮居民存在明顯差異,被征地群體仿佛是城市的“邊緣人”。
“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問題,遲早都要解決,越早解決難度越小”,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底,經過3個多月的調研論證,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南京市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辦法》,提出了推進1983年以來的被征地人員進入城鎮社保統籌的一攬子政策,為此,各級財政當前就要掏出150億元,10年內要掏300億元。
由于時間跨度長達28年,期間各種征地政策標準和具體操作方案變化繁多,為被征地人員信息采集、身份認定等工作帶來相當大困難。為此市相關區縣、部門積極宣傳,廣泛采集,細致梳理,對涉及數十萬人面廣量大的資料信息進行反復比對,對當事人遺失的征地憑證檔案進行多方查找,在半年時間內,完成近30萬被征地人員的信息登記、進保手續辦理工作。
“社會發展了,財力增加了,我們理應飲水思源,為歷史欠賬買單,回報被征地農民。”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昨天的發放儀式后,我市將全面啟動下一輪30萬被征地人員“進保”工作,確保在年底完成政策規定的被征地人員社會保障工作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