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災區試點新式扶貧
2011年08月10日
針對舟曲貧窮與自然災害疊加的實際,一項將扶貧開發與防災減災相結合的新式扶貧模式今年已在舟曲縣開始試點實施。
“過去扶貧突出產業,相對忽視了基礎設施。”甘肅省扶貧辦公室副主任張森說,“將產業扶持與防災減災結合起來,一個重要目的是要避免因災返貧的惡性循環現象,為我國扶貧探索一種新模式。”
舟曲農村人口大多分布在偏遠山區,自然災害頻繁,缺乏穩定收入的基礎,長期處于脫貧和返貧的徘徊之中,尤其是受“5·12”汶川特大地震、“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重創,農村貧困面高達80.2%,多年的扶貧開發成果毀于一旦,原本已脫貧的群眾又陷入極度貧困狀態。
今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決定,在舟曲縣拱壩河流域,首次試點連片開發與防災減災的扶貧項目。
拱壩河流域屬舟曲縣南部山后片,是舟曲藏族群眾的主要聚居區,包括曲告納、拱壩、插崗、武坪和博峪5個鄉,藏族人口占85.23%。記者了解到,這個扶貧項目將在5個鄉的30個項目村實施,涉及農戶3517戶,總人口16842人;貧困戶1740戶、貧困人口10466人。項目總投資17779.55萬元,其中國務院扶貧辦投入扶貧資金3000萬元,中國扶貧基金會投入小額信貸資金3000萬至4000萬元,甘肅省、舟曲縣按1∶5整合資金,綜合規劃。
舟曲縣扶貧辦主任尹永政介紹,項目每年實施10個村,分三年實施完畢。
根據規劃,項目建設以產業開發為主,同時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核桃、花椒、葡萄為主的經濟林果和紋黨、大黃芪、柴胡、當歸、板藍根等藥材為主的產業開發。與此同時,在一些地質災害嚴重的鄉村修建護村護田河堤17220米,以防止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甘肅省扶貧辦表示,這個新的扶貧試點項目實施后,預計到2013年基本解決拱壩河流域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到2015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同時,提高拱壩河流域抗御自然災害能力,使生態環境向良好方向發展,為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