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設好人基金為見義勇為者解困
2011年10月28日
廣東設基金 好人有好報
幫人反而招來麻煩?不行!有關部門透露將建立獎勵機制修復社會信任
“小悅悅事件”發生后,社會上掀起道德淪陷的大討論。昨日下午,由省文明委主辦的“喚醒道德良知、建設幸福廣東”文明論壇在廣東藝術博覽館舉行,邀請專家學者對社會道德進行激烈討論。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顧作義透露,廣東將設立好人基金幫助好人解困,同時建立好人有好報、壞人受懲罰的社會機制,幫助明辨真善美、抵制假丑惡。
顧作義指出,“小悅悅事件”的發生讓人感到震驚、痛心,給全社會敲響了警鐘,也反映了廣東部分專業批發市場的亂象、家長對兒童的監管不力、司機安全意識的薄弱等問題,同時反映當前社會人文精神的迷失、道德的迷失、信任的迷失等,對“小悅悅事件”譴責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反思更重要,只有從法律、制度、道德、社會層面入手,構建有利于見義勇為的法治環境,建立獎勵機制和社會風氣,才能有力地重組道德規范、修復社會信任。
據介紹,省文明辦將在全社會開展好人建設活動,開展廣東好人的評選和推薦活動,動員社會各界推薦評議好人,宣傳表彰獎勵好人,形成做好人光榮的良好氛圍。據透露,廣東將建立好人有好報、壞人受懲罰的社會機制,幫助人民明辨真善美、抵制假丑惡,加強輿論的監督。同時,省文明辦將開展宣傳好人、幫助好人活動,將開展關愛困難道德模范的活動,設立好人基金,幫助做好事的人解決實際困難,要在社區管理上開展新機制,開展好鄰居、好社區的活動,建設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昨日的論壇上,全國道德模范趙廣軍代表廣東省全體道德模范,發出“拒絕冷漠、奉獻愛心”的倡議書。
華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唐昊:
讓講道德不再成為有風險的事
唐昊說,一個社會,特別是現代社會,它的道德產生于公民道德。對一個公民來說,要看到它的兩面性,一個是權利,一個是義務責任。在制度層面我們要反思是否保護了這個社會公民的成長、公民權利的成長,因為權利得不到保障,所以講道德、有道德成為一件有風險的事。社會呼喚公民要承擔道德,但好公民卻得不到制度的保護,這是需要反思的,因此要成立好人基金,保護這個社會做好事的好人,讓講道德不再成為有風險的事。
唐昊還指出,“小悅悅事件”發生后,很多譴責的矛頭指向那18個路人,“通過譴責這18個人的見死不救實際上能獲得自身的一種道德優越感”。但該反思的不是那18個路人,而是我們自己,我們應該反思在道德冷漠的社會建設中自己出了怎樣的力。
此外,事件中第一責任人應該是肇事司機,撞倒小孩后再次碾壓然后又逃逸,這已經不是交通肇事的問題,而是過失或故意致人死亡的問題,“在這個方面,我們交通安全法規是否需要修改,為什么司機會做這樣的選擇?此外,監管人也要負起相應的責任。”
全國道德模范趙廣軍:
道德模范也只是盡力而為
在道德問題的討論上,作為普通公民尚且有壓力,而作為道德模范又應該如何應對?論壇上,趙廣軍介紹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昨天早上我連續接了一位女士的13個電話,從凌晨三點開始,目的就是想向我借錢。她說她先生在醫院住院沒有錢,要向我借30萬。我個人能力非常有限,我教給她很多渠道,她一直不相信。她說,‘你是道德模范,你認識很多層面的人,你可以用你的身份問政府借,借了后給我。你還有房子,可以賣了錢給我’”,趙廣軍說,“我只能說,這不是我的責任。”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道德的責任,我也有過被人誣陷的經歷。”趙廣軍介紹,自己曾幫助一個殘疾人,完成他一個看日出的夢想,誰知在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瑕疵,“因為他的身體還是蠻重的,我一個不小心將他摔下來,于是他讓我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精神損失費,當我聽到(這些要求)的時候,我用了幾個字安慰自己:問心無愧。”趙廣軍說,“我也是在堅持盡力而為,做好我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