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部新舉措改善殘疾人乘問題
作為需受照顧的群體,殘疾人乘坐火車出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鐵道部近日表示,殘疾人專用火車票的問題將很快得到解決,同時也將改善車上的殘疾人乘坐環境。不過,引起公眾關注的,還是“殘疾人乘坐火車實施半價優惠”的提議終于有了答復。
令人略感失望的是,鐵道部對此提議的書面答復是 “鐵路運輸企業保本經營已十分困難,故沒有能力再承擔更多的票價優惠”。服務“到位”,或許是鐵道部此次推出優待殘疾人措施的初衷,但在票價優惠方面卻依舊“力有不逮”,多少讓人有些“做好事打了折扣”的感覺。
對殘疾人的關心體現社會文明的進步,而關心并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還應出臺一些實實在在的措施,將其轉化為殘疾人在衣食住用行各方面能切身享受的實惠。這次,鐵道部推出的措施確實能解決一些貼肉的問題:每列火車將至少預留5張殘疾人專用火車票、車上設有殘疾人專用標志的硬座或臥鋪、專座設置在車廂兩側靠近廁所和門的區域,而這些措施有望在11月底前實施。從以上舉措可以看出,這些善待殘疾人的做法不是應景之舉,而需要事先做一番調研、協調好經營和運輸之間的關系,也少不了投入一筆資金。不可否認,鐵路部門的確想讓殘疾人乘坐火車更為方便,算是“上路”之舉。
不過,鐵路部門的“上路”還不代表著殘疾人能順利上路,后者是前者服務“到位”的前提。殘疾人出行不便、上路困難是公認的事實,他們的困難往往體現在各個細節上,這需要鐵路部門充分發揚服務意識,認真研究這些細節,并推出相應舉措。目前,從購票到上車,從座椅到廁所,從候車到出站,可以引起注意、值得改進的地方確有不少,而這次的新舉措也有很強的針對性。不過遺憾的是,鐵路部門卻在殘疾人出行要做的第一件事——“購票”上,對優惠請求無法做出承諾,這就值得商榷了。
按照鐵路部門的說法,自1995年至今,鐵路客運基準票價率一直沒有做過調整,始終實施低運價政策,較公路、民航等其他運輸方式明顯偏低,且經營困難,所以無法在半價票方面再做出讓步。這樣看來,鐵路部門是有困難的,但事實上,殘疾人群體更困難。 “經營困難”的事實,似乎可以成為殘疾人半價票優惠措施暫不施行的理由,但不應成為不可通融的理由,更不應成為永不施行的理由。眾所周知,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專生乘坐火車往返學校,每學期可享受二次半價收取火車票價的權利,這一政策已獲得廣泛的社會好評。與學生相比,作為弱勢群體的殘疾人似乎更應受到照顧一些: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字顯示,截至2007年,全國殘疾人數量為8296萬,其中,處于貧困線以下的達5000多萬,而大部分殘疾人生活在農村。對這樣的群體做一點讓步,響應了社會的呼吁,也符合鐵老大“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口號。
或許,鐵路部門考慮到優惠舉措一旦落實成白紙黑字,在制度化操作上會有困難。比如,重度殘疾人和輕微殘疾人是否應享受同等優惠?如何甄別魚目混珠鉆空子的冒充者?殘疾人收入狀況是否應納入評估?這將考驗有關部門的智慧,但并非不可解決。關懷殘疾人,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多頭并進,共同出謀劃策。只要鐵路、民政和慈善組織各方形成合力,相信上述問題應有解決之道。過去人們一直呼吁增設盲道、高站臺、無障礙電梯及坡道,加裝如廁輔助設施、設立殘疾人專座,現在不也已經著手解決了嗎?
鐵路部門善待殘疾人的努力有目共睹,公眾不會視而不見。但既然已經做好了把殘疾人滿意送達終點的準備,何不設法把門檻再適當降低一點,讓他們能更容易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