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是首都北京的精神坐標
2012年7月3日
在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取得的成績,源自于非同一般的“首善”尺度。要問鼎“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仍然需要凸顯“首善”的精神內涵與外在氣韻。
一說到北京,各地民眾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是首都,首善之區。北京做得好,理所應當,做得不好,完全不應該。
事實上,北京已成為各地的“參照系”,更是全國民眾評頭論足的對象。坦率講,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這個“首善”不好當。然而,惟有奔著這個目標去做,才能 不辜負全國民眾的期許。在實踐中,北京則把“首善”作為自己的精神坐標,以“首善”來標定決策理念、制度標準、城市精神、措施辦法的獨特方位,更以“首 善”來彰顯其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目標的獨特氣質。
在北京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的報告中,“首善”作為一個重要詞匯5次出現在重要段落,從一個側面折射北京在“首善”這個精神坐標下的過去與未來、實踐與思考。
過去五年,在“圍繞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首善之區的目標”下,譜寫了其科學發展的新篇。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籌辦過程中,“首善工作標準”的明確,讓世人獲得了非凡的感受。因此,才有過去五年是“建首善”的五年的深切感受,才有必須“以首善的標準努力使首都各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的經驗總結。而在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總方略時,也才有“把首都建設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首善之區”的具體要求。
顯然,“首善”已逐漸深化到北京建設與發展的諸多層面與環節。從理念、方略到決策、措施,“首善”都成為一個共同的心理共識和精神坐標。在某種意義上說,北京取得的 成績,源自于非同一般的“首善”尺度。要問鼎“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仍然需要凸顯“首善”的精神內涵與外在氣韻。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深入推進,歲月風雨改變了很多,但有些東西不曾改變,更有許多物質在時代大潮中沉淀。這些積淀下來的東西,往往需要我們以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擔當去發掘與開揚,站在時代潮頭用世界眼光去審度與衡量,使之成為不斷指引我們前行的精神之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作為堅定邁向現代化的當代中國,作為認準“世界城市”遠景的中國首都,都迫切需要從文化這一“發展戰略軸心”的高度來把握文化的理念與力量。對于北京而言,這是一篇大文章,而“首善”作為其中的一個子題目,應當著重寫好,寫出它的氣質,更寫出它的本色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