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補貼采取多次評審制
2012年7月4日
新一輪家電刺激政策——“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已于上月起正式實施,據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介紹,此次政策實行“評審制”,產品的入圍評審還將根據行業狀況組織若干次,首批未入圍的產品在通過準備后,還可以參加下一批次產品評審。
因此,相關企業在完成首批審核后,仍在積極爭取,以使更多產品入圍,海爾、春蘭等企業甚至為此成立了工作組,抽調專人處理與補貼相關的工作;而未入圍的企業也在通過積極開發新產品,以準備參加下一批的產品評審。
企業:申請需謹慎
記者從對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的采訪中發現,家電企業們對待“節能家電補貼”的熱情并不亞于前幾次政策,但海爾白電集團副總裁孫京巖卻為剛剛燃起的“熱焰”理性的降了降溫。
孫京巖指出,此次補貼有別于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的政策,制造企業成為本輪政策的責任主體,程序更為復雜,監管也更為嚴格,而資金是直接補貼給消費者的,因此,相關企業在申報之初,應該慎重考慮,本企業能否達到政策要求的推廣規模,能否承受長期墊付羈押資金,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等等現實問題。
家電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細則中,要求入圍企業要有最低推廣規模,例如,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器的最低推廣規模都是10萬臺。徐東生說,這個規模對于大型企業是沒什么問題的,但是對于中小企業還是有一定壓力的。如果最終沒有達到要求,就不能得到財政補貼,企業墊付的補貼資金將由自身承擔,企業不但得不到補貼,還要自掏腰包。在2009年-2010年的空調節能惠民工程中,就有個別企業沒有達到規模要求,只要承擔損失。而且本輪政策的節點是以最終銷售為依據的,不是企業生產了多少節能產品就計入規模,必須是在銷售終端實現銷售,才能獲得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