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提升百姓生活
2012年7月5日
高達1∶10的投入產出比,讓航天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倍增器。而其中幾千項航天技術成果,也融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豐富了人民生活。
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國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老百姓能從“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技中獲益多少?請跟隨記者,探訪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中國航天科技。
太空紫紅薯口感如優質水果,太空農產品豐富餐桌
“神九飛船安全返回,我們搭載的玉米、辣椒、茄子、番茄、刀豆等種子一起回來了。”7月4日,談起太空育種,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負責人、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包文生很興奮,也對這批“登過天”的種子充滿期待。
所謂航天育種,是指利用空間環境中宇宙輻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場等多種因素,誘使農業生物遺傳變異,再通過嚴格的地面選育,獲得優良農作物品種的過程。專家表示,這可以培養出產量更高、質量更好、抗逆性更強的農作物品種,對于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我國來說,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培育的太空辣椒、番茄、茄子等已經在甘肅、寧夏、陜西、新疆、云南、黑龍江等25個省區市得到推廣。隨著種植規模和區域的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人只需花費和普通蔬菜一樣的價錢,就能在家門口的菜市場和超市買到這類太空蔬菜。
據介紹,我國從1987年開始探索航天育種,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許多通過航天育種培育的農產品早已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中國生態研究院院長馮洪章表示,太空育種所培育的一些蔬菜品種在營養價值上要高于普通蔬菜,維生素含量高于普通蔬菜兩倍以上,鐵、鋅、銅、磷、錳等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提升。而太空蔬菜的優勢往往還表現在口感方面:太空甜椒可直接生吃,味道微甜,清脆爽口;太空紫紅薯生食味甜,水分足,口感猶如優質水果。
不過,太空農產品的培育可不只是上個天那么簡單。“搭載上天只是培育太空種子的第一步,真正繁復的工作是隨后進行的地面篩選、驗證和培育。”國家航天育種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航天育種中心主任劉錄祥解釋說。
載回來的種子至少要經過三四代的篩選,然后到多個不同地點或者省份的試驗點去鑒定;鑒定出的優勝者,再提交到品種審定委員會進一步測試審定。只有經過嚴格審定的種子才是“太空種子”,才能推向市場。“培育出一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至少要五六年,主要農作物品種要8年以上。”包文生說。
據介紹,至今,我國先后20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搭載了上千種作物種子、試管苗、生物菌種和材料,獲得了大量產生變異的新性狀品種。目前,我國擁有經過太空搭載的農作物共計九大類393個品系,育成并通過國家或省級鑒定的新品種達到70多個。
偏遠山區能看到當天報紙,衛星數字投遞顯神通
在北京航天橋附近上班的小張,初到北京時由于路不熟,駕車走了不少冤枉路。在朋友推薦下,他用上了國產的北斗導航系統。“現在我出遠門開車都離不開北斗了,國產導航系統用著心里踏實。”小張對記者說。
現代生活中,天氣預報要靠氣象衛星,行車找路、精確定位需要導航衛星,電視節目也大都依靠通信衛星傳輸……這些航天科技帶來的便利,大家都不陌生。除此之外,我國衛星最近又創新了應用領域:衛星數字投遞。
這是一種新型發行服務傳播模式,利用衛星網絡向用戶提供音像、電子讀物(報紙、圖書、雜志)、游戲、軟件、行業資訊等數字化產品,經過數字化加密轉換,利用嚴格的版權保護處理后,上傳到衛星,通過優質、安全的信號,儲存到任何形式的用戶終端上,用戶可以在認證解密后,選擇性地獲取內容信息。
衛星數字投遞覆蓋范圍廣、安全管控易、更新速度快。基于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航天數字傳媒有限公司打造了一個農家書屋數字化平臺——衛星數字農家書屋。
“自從安裝了衛星數字農家書屋的設備,這里就變成了村里人氣最旺的場所。”北京市延慶縣八達嶺鎮小浮坨村農家書屋管理員李紅說,每天都有衛星不斷投遞來新的節目,村民們可以和城里人一樣看到各種電影、演唱會和文藝節目等。
據介紹,基于單轉發器的衛星數字發行系統的信息投遞能力可以達到50Mbps以上,這相當于一部約有10GB數據量的高清電影,只需要2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下載。而100份報紙的更新只需要4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下載。應用這項技術后,即使在偏遠的山區,也能當天看到最新的人民日報。而目前靠人工投遞,一份報紙送到西部一些邊遠農村有時甚至需要7天之久。
目前,全國已經建成5000多個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分布在寧夏、青海、內蒙古、安徽、四川、遼寧、新疆、河北等省市區。根據遠期規劃,未來3—5年時間,將建設20萬個以上,基本做到縣、鄉級數字農家書屋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