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從雕琢細節開始
2012年7月18日
隨著公益分工越來越細,專業人士紛紛加盟,服務質量也在迅速提升。而且,這樣的公益組織越來越多,每個都有所專長,有所覆蓋,編織起來,共同構成了整個中國公益行業的大敘事。細節的進步,往往是最為可貴的進步。
公益事業的進步體現在哪里?同樣是細節。昨日(7月16日)開幕的深圳慈展會上,出現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公益慈善組織(項目),他們針對某一特定群體,提供更專業、更細膩的服務。優勢就體現在這里:隨著公益分工越來越細,專業人士紛紛加盟,服務質量也在迅速提升。而且,這樣的公益組織越來越多,每個都有所專長,有所覆蓋,編織起來,共同構成了整個中國公益行業的大敘事。
分工的精細,意味著公益事業更加貼近民眾的需求。這比起粗放型的公益模式,更能為民眾提供優質的服務,從而增加被幫助者的幸福感。比如,江西女士唐小云數年來一直關注老人養老的問題,她的想法也逐漸從青澀變為成熟。在老齡化社會到來、萬千空巢老人面臨養老困境之際,她籌辦了“老年公寓”,試圖給予老年人“一個托付一生”的家。唐女士擁有經營養老院的經驗,從“老年公寓”飲食、環境、運動場所的設計中,可以看到這個老人之家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專業的服務,意味著更能有效幫助有困難的人。對于被幫助的對象,他們需要什么?他們有什么夢想?過去,從事公益服務的人往往不具備太多的專業資源,有時并未能提供有效幫助。然而,一個專門為智障兒童實現藝術夢想的公益組織出現在慈展會上。他們在與智障兒童的接觸中發現,這些兒童往往擁有非凡的藝術觸角,其繪畫、雕塑的作品總有獨特的魅力。“對智障兒童最好的幫助,不是照顧他們,也不是陪他們玩,而是幫助他們獲得社會的認可。”在他們的幫助下,不少智障兒童的作品出現在展覽會上,其中智障青年阿龍甚至成為了“明星”,并參與了大型節目的拍攝。
專業人士的參與,讓公益機構實力大幅增強。近年來,不少擁有高學歷的志愿者加入了公益慈善組織,帶來了更專業的技能,提升了服務質量。比如一個關愛“星星孩子”的公益組織,就擁有不少具備心理學文憑的大學生。對于這些患自閉癥的兒童,如何進入他們的世界是關愛并治愈他們的首要前提。而這些專業人士在溝通上擁有過人的技巧,成功地突破了“星星孩子”們的心理屏障,并為他們的世界帶來了陽光。
服務端的提升,令整個公益慈善行業更加充滿活力。參加慈善展的各個基金會及企業,對這種進步也相當高興。“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也找到很多對口合作的機會。”一位國家級基金會的負責人說。過去,他們從籌款到救助,都是“一條龍”大包干。但隨著分工的細化,他們也往細節用力,集中精力為社會籌款,成為公益事業的“上游”。而其他對口的公益服務機構,則構成了“下游”。
由此,一條“慈善流水線”便清晰可見:社會各界踴躍捐贈,再經由基金會籌備組織,最后落實于各個可信賴的公益服務機構。由點及線再到面,整個公益事業便輪廓初現。這一切,就從每個環節的精雕細琢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