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20日
“中國公民有權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及其標準”。
“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
昨日(7月19日),中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正式對外公布,首次明確了上述兩點。
《規劃》同時首次明確提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國家基本標準,提出實施26項保障工程。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昨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說,將來基本公共服務要跟戶口、戶籍地逐步分離,要成為群眾的基本權益。
《規劃》明確,爭取到2020年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即不論貧富、性別、地域都可以公平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
作為公共產品供給全民
《規劃》提出,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是中國公共服務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創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公民都有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
《規劃》全文3萬字,通篇貫穿了“?;尽娀鶎?、建機制”的基本思路,明確“十二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項目,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確定了44類80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及其國家基本標準。
由政府負最終責任
胡祖才昨日說,《規劃》覆蓋的八方面服務項目,涵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終老各個階段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
“基本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權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底線’,由政府負最終責任。”胡祖才說。
《規劃》較為全面系統勾勒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各項制度性安排,是“十二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構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胡祖才坦承,在編寫《規劃》之前,對基本公共服務到底包括什么內容并不是特別清楚。現在確定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國家基本標準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了可衡量的標準和抓手。
對擴內需意義重大
《規劃》強調,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對于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對于切實保障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對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改委社會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規劃》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制訂的,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
服務范圍以后會擴大
胡祖才表示,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準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的保障可能,同時也是考慮保障群眾最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來統籌考慮而設定的,“我們都是依據現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設定的。遵循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
胡祖才說,此外,基本公共服務內涵還有兩點,一是《規劃》當中明確的是國家基本標準,各個地方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拓展范圍或提高標準。二是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內容是動態調整的,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它的范圍可以逐步擴大,標準也可以進一步提高。
重點學校和重點班2015年將迎“大限”
《規劃》亮點
據新華社電 到2015年,在全國屢遭詬病的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大限”將至。
為逐步解決我國城鄉和區域間基本公共教育不平衡的問題,《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提出,將實行縣(市、區)域內城鄉中小學教師編制和工資待遇同一標準,以及教師、校長交流制度,逐步取消義務教育階段重點校和重點班。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縣(市、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的重點,一是促進熱點學校和薄弱學校的師資流動,二是促進城鄉學校之間的師資流動。
《規劃》針對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薄弱環節,提出了實施一系列保障工程,如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工程、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程、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等。
教育部表示,這些保障工程將進一步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有效縮小城鄉區域間教育發展差距。
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殷飛認為,推進教師、校長輪崗交流,能夠有效打破城市學校和農村學校、重點學校和薄弱學校、外來子女學校和本地學校之間的“藩籬”。
明確公共服務支出責任 加大政府投入
《規劃》提出,合理界定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并逐步通過法律形式予以明確。”
根據《規劃》,國家將增加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強化省級政府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支出責任。
發改委社會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認為,當前還需要加快相關立法,以確保《規劃》的落實。
專家指出,要達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所需投入非常巨大。為強化財力保障,《規劃》還要求各級政府在制訂公共財政預算時“優先安排預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務,并確保增長速度與財力的增長相匹配、同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相適應,推進實施按照地區常住人口安排基本公共服務支出”。
為拓寬公共基本服務資金來源,《規劃》還提出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比重。
公辦民辦并舉 鼓勵民資參與公共服務
《規劃》要求,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擴大基本公共服務面向社會資本開放的領域,給非公立機構留有合理空間。
權威人士表示,國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用管理,舉辦醫療機構和參與公立醫院改制,推動社會資本興辦養老和托老等服務。
《規劃》還要求,完善慈善捐贈的法律法規和稅收減免政策,充分發揮慈善機構在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和籌資等方面的作用。
權威人士指出,要強化社會公眾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決策及運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機制和反饋機制,增加決策透明度。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是什么
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和發展時期內,由政府主導提供,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務。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公民都有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
基本公共服務80個項目及標準
“十二五”時期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為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人口計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等八個領域以及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共確定了44類80個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涵蓋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終老各個階段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務,突出體現了“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規劃》按照服務對象、保障標準、支出責任、覆蓋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基本標準。
基本公共服務的26項保障工程
針對80個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國家將實施26項保障工程,如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等,以改善各領域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基礎設施條件,健全服務網絡。
基本公共服務的理念和4方面目標
《規劃》突出強調“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著力保障城鄉居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著力增強服務供給能力,著力創新體制機制,明確“以人為本、保障基本”“政府主導、堅持公益”“統籌城鄉、強化基層”“改革創新、提高效率”四項基本要求,提出“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的四方面的目標取向。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階段時間表
《規劃》明確了中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間表,即在2011年至2015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0年,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4項基本保證
1.要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健全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力度,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促進資源均衡配置、發展機會均等。
2.建立與經濟發展和政府財力增長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機制。明確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健全財力保障機制,切實增強各級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
3.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在堅持政府負責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4.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明確各地區、各部門分工,加強評估、監督和問責。
基本公共服務提出“均貧富” 但實現仍任重道遠
實施難點
均等化等于不論貧富、性別、地域都可以公平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這里強調的是機會均等,并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首先要實現縣域內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均等化,然后逐步做到地區、省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據新華社電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昨日說,中國城鄉、區域、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差異非常明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難以一蹴而就。
鑒于目前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貧富不均”現象,《規劃》要求,“經過努力,‘十二五’時期,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
對此,胡祖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發布會上說,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循序漸進。首先要實現縣域內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均等化,然后逐步做到地區、省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昨公布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了中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間表,即在2011年至2015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20年,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爭取基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胡祖才認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實際上也包含了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要求,因此,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通俗地講,均等化等于不論貧富、性別、地域都可以公平地獲得基本公共服務。這里面強調的是機會均等,并不是簡單的平均化和無差異化。”他說。
他舉例說,在醫療衛生領域,我國每千人口中,城市的病床數是農村的2倍多。城市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是農村的2.3倍。從地區來看,西部地區嬰兒的死亡率和孕婦死亡率比沿海地區高出3倍。
為促進城鄉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提出了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和要加大對弱勢群體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力度等政策措施。
他說,中國將以服務半徑、服務人口為基本依據,制定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和建設標準,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
異地醫療等問題要逐步解決 異地高考仍在研究
據新華社電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昨日在發布會上表示,異地醫療、異地高考等問題都是要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中逐步解決。
他說,流動人口的義務教育要以流入地(接收地)為主予以提供,必須要保證流動人口能夠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異地高考相關政策仍在研究。
胡祖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發布會上說,《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是統籌城鄉、統籌區域、統籌不同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
他說:“異地高考已經超過了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但教育部已經非常明確方向了。相關政策也正在研究?,F在一些地方也在進行探索??偟膩碚f,將來基本公共服務要跟戶口、戶籍地逐步分離。”
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
據新華社電 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既是人民群眾基本權益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
實現《規劃》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社會管理。要著力創新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管理運行機制,完善財政保障機制、監督評價機制,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通過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銜接、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等實施路徑,使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真正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要深刻認識實施《規劃》的重大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完善監測督促機制,抓好進度落實,確保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過程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