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需導入現代管理體系
2012年7月23日
佛山公益慈善項目大賽18個入圍公益組織負責人對案例進行成功和失敗原因分析。核心提示:
2011年郭美美等慈善丑聞引發全社會對傳統慈善模式的反思,在媒體推動下,形成“中國公民問責意識群體覺醒”,慈善呼喚現代化組織和管理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在這背景下舉行的佛山公益慈善項目大賽,認捐企業最關心的就是公益項目運營和資金管理等環節。
要達到預期,18家入圍的公益組織的目標的設定,策略的選擇,過程與結果評估等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構建提上日程,本期愛心佛山,與您分享由項目大賽“管家”千禾關于NGO能力建設的培訓。
如何不被同質化?
6月28日上午,佛山首屆公益慈善項目大賽決賽在佛山日報社舉行,一場生動的公益慈善項目Sale Show 就此上演。
如何留住與你素不相知的企業腳步,并讓對方對自己公益項目投錢,這并非是一件易事。佛山本土NGO大多數只有0~3歲,如何“打造自己”還是一個難題:正如南海星兒負責人溫遠霞所言,“項目的承接、項目內容的設定以及評估等比較專業,只有專職社工才比較熟悉項目申請操作,對一般社會組織來說這太難了。”她已觸覺到佛山NGO的“瓶頸”了,那就是有效的項目管理和運營。“我希望佛山能舉辦更多針對性的培訓活動,幫助社會組織更好發展。”
前不久,深圳舉行的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的一個沙龍上,某扶貧組織負責人被深圳“創業公社”創業孵化基金負責人JACK問了一個平凡而尖銳的問題:眾多扶貧組織中,你們的項目特別之處在哪?宗旨和目標是什么?對方回應“助人自助、傳遞愛心”、“授人以漁”等,可JACK不滿意地離開了,“這種”目標“太多太雷同了。”他形容當前社會組織是“一哄而上的慈善,將來必將倒下一片”,慈善繁榮的背后,NGO自身建設的各種隱憂漸現,其中一個就是社會組織項目的目標定位問題。
“目標定位不清晰往往是項目失敗的原因。” 在7月18日由公益項目管家“千禾基金會”舉辦的“能力建設工作坊”上,胡小軍博士的一句話呼應了JACK的質疑。
所以在設立目標之前,必須要有充分的前期調研,全方位了解項目服務對象及其需求,“需求評估很重要,因為它是目標設立以及策略制定的前提,”胡小軍還現場“抽檢”18個項目,不少出現與JACK所言的“太雷同”的現象,“項目目標設定必須是”特定的“:針對這個項目而不是這類項目。”胡小軍一語中的,由此衍生出來的目標要素還有“可測的”:可量度或比較;“可達的”:在已有的條件和限制下,能夠完成的;“現實的”:目標和指標設定不是理想化的,而是考慮各種現實因素;“有時限的”:在設定的時限內達到。
所以要想讓“夢想照進現實”,胡小軍說行動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想做什么(目標與使命);我應該做什么(需求調研);我能做什么(能力資源)。
參與性和本土化
現代公益已經不同于傳統的行善積德,對效果不聞不問了,“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不能光靠一腔熱血,一顆愛心就能成事的,還得講求成效。”胡小軍認為,這涉及項目如何開展,即策略設計問題。
成功的案例大多數都有這樣的特點:服務對象對項目的“參與度”高。“這種”參與式發展理論“它是上世紀90年代末國際援助組織進入中國服務失敗后的總結,他們帶來了技術帶來了資金,可沒帶來改變。”譬如西部的退耕還林項目,沒有當地農民的參與,最終難以為繼。
而相比之下,成功發動社區居民參與服務項目設計、運營監督,財務管理等北京石景山天翔社區“居家養老支持平臺”項目則獲得不錯的效果。無獨有偶,2008年10月獲得由“廣東省志愿者事業發展基金會撥款”的南海羅村羅湖北社區的“小城大愛”項目,也同樣因為居民參與度高而成功。
而18個公益慈善項目之所以能成功闖關,很大程度切合佛山本土在教育、養老、重癥幫扶、文化傳承、外來工關懷等“很佛山”的元素,“參與度高,其核心因素在于項目的本土化程度高,參與的背后,是屬地化需求作為動力,”胡小軍說。
在開展項目服務過程中,忽視服務對象區域性的經濟政治、民俗文化、人群心理等特征調研分析,往往無法調動服務對象的參與積極性。“胡小軍說,項目開展也就事倍功半,甚至很可能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