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公益組織者談草根慈善
2012年7月24日
“質疑是一場偉大的訓練”
民間慈善公益組織如何面對“沖突與委屈”
民間慈善正在陷入一場前所未有的質疑中。
隱私、八卦、唾沫、人身攻擊,互揭老底……就在救助小傳旺行動引發的一場網絡混戰與迷局中,18日,鄧飛推出了由他牽頭的第三個兒童福利公益項目——鄉村兒童大病醫保項目。
就在前一天,鄧飛因為在微博上替“天使媽媽”辯護挨了網友的板磚,“你就不怕你幫他們說話,殃及你的免費午餐項目???”
鄧飛不是旁觀者。鄉村兒童大病醫保項目啟動儀式上,就有人當場問鄧飛:“這個基金的賬目,如何才能做到真正透明?”
當鄧飛還是一名調查記者時,他是一個負責批評和質疑的人?,F在,當轉型成為一位民間公益項目的組織者后,他正嘗試接受這種“偉大的訓練”——學習接受嚴苛質詢和獨立審計。
鄧飛非常明白這一點,民間公益的一切力量都來自民眾的信任和支持,它必須全程接受公眾的監督,“所以,它不能貪污腐敗,不能對公眾傲慢,除非它活得不耐煩了!”
誠信、公開、透明是現代民間公益的“標配”,如果沒有這些“標配”,那么,下一個被質疑的對象就是他。
那些從事民間慈善公益的人,必須扛得起沖著他們來的“沖突與委屈”,那是中國民間慈善公益必須付出的“成長的代價”。
都知道這是好事
但好事不見得好推行
鄧飛現在的身份是《鳳凰周刊》記者部主任,之前他做了8年的調查記者,這讓他有大量機會接觸到社會底層民眾。
2011年底,鄧飛在推廣“貧困山區小學生免費午餐”時,見過一個十分漂亮的小女孩。小女孩患有嚴重的肺結核,卻沒有住院治療。
面對鄧飛的驚愕,校長淡然地說了一句,“她家沒錢。”
在貴陽一所鄉村小學,鄧飛見過一個雙腳長在背后的小男孩。那個孩子的眼神像刀子一般刻在鄧飛腦子里。
“小病拖、中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抬進去很快就出來。”這是中西部貧苦地區普遍存在的現狀。
根據2011年2月28日全國人大《建立全國兒童醫療保險制度的議案》的統計,中國因疾病死亡的農村兒童,死亡前有50.5%未得到治療或僅在門診治療。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罹患重疾后的死亡率高達54%,比城市兒童高出約9倍。
鄧飛決定發起他的第三個兒童福利項目——鄉村兒童大病醫保。這個項目起步初期,唯一的試點地區放在了湖北省鶴峰縣,理由只有兩條:鶴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鄧飛曾和當地政府合作過,“好打交道,彼此關系還可以”。
“給鄉村兒童辦大病醫保,誰都知道是好事,但好事不見得好推行。”鶴峰縣委書記楊安文說。
今年初,鄧飛到鶴峰縣提出鄉村兒童大病醫保項目的構想后,縣政府一些工作人員私下里就議論開來。有人抱怨,現在手里的活還不嫌多?。坑峙@么個兒童醫保的活,從上到下都得忙活。
有人干脆提出反對意見,“這是民間公益組織的行為,又不是上級政府的工作安排,為什么要我們政府部門去推動?我覺得沒必要。”
作為一把手,楊安文明白,無論下面的人怎么抱怨,鶴峰縣需要鄧飛發起的這個“大病醫保”。
鶴峰縣曾拿出300萬元作為大病救助費用,即使是上限設為10萬元,也只夠30個人用,但山區鄉村里急需救治的兒童遠遠大于這個數字,“所以,這個大病醫保項目能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幫助。”楊安文說。
彌漫在鶴峰縣政府里的這些情緒,鄧飛能感覺到。其實,就在他搞“免費午餐”項目時,有些地方的干部就嫌他搞這個項目,揭了當地的短,讓他們下不來臺。“即使是在合作很好的鶴峰縣,也一定會有人扯后腿,但我們要堅持。”鄧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