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受災群眾10天后可住安置房
2012年07月27日
“從現在算起10天,必須讓受災群眾住進安置房!”昨天,在房山區城關鎮洪寺地塊上,市住建委副主任張農科與城建集團現場總指揮樊軍分別在房山區抗災安置房工程施工圖上簽字,并立下“軍令狀”。8月5日,受災群眾將住進擁有廚房、臥室、戶均面積約40平方米的安置房。
房山區政府選定的兩塊集中建設安置房地塊,其中一塊位于洪寺村。這里地勢明顯高于路基。地塊上不但覆蓋植被,而且還植有樹木。這里臨近的道路上設有天然氣管線,安置房內只要安裝壁掛爐,就有可能用上天然氣做飯。
劉佳是城建設計院的建筑師。“7月25日下午我們接到設計臨時安置房的任務。我和40多位同事一夜沒睡,趕出了一本設計圖紙和安全導則”。雖說是臨時安置,但災后重建畢竟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安置房必須達到幾個標準:防火、防雷電、防澇、防風。“所有的材料都經過嚴格篩選,墻體保溫隔熱,防火等級達到A級。還考慮了節能環保。”雖然名字叫“臨時安置房”,但使用年限都可以達到3年。劉佳說,10天后群眾入住的時候,水、電都將接進戶內,例如電視機、風扇、電磁爐等日常家用電器的使用都可以滿足。
有著江油、玉樹等災區設計臨時安置房經驗的城建設計院副院長董更然告訴記者,按圖紙設計,每套安置房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每戶都設計了廚房、餐廳和臥室。相比以前設計的臨時安置房,這次的設計特意將公共廚房改成了獨立廚房,讓臨時安置房更有家的感覺。
昨天,由20多個國家級、市級房屋安全鑒定機構組成的房屋安全檢查小組也已到達房山災區。在3天左右的時間內,70多名專業房屋安全鑒定人員將對受災房屋進行全面排查。
27歲的北京市建筑工程質量第六檢測所工程師胡利新介紹說,每排查一間房屋,除了要對房屋的建造年份、結構類型、房屋間數等基礎信息進行記錄外,排查結論將分為“安全、隱患、危房”三檔,能修繕的要求給出詳細的修繕建議,挑頂、翻建或者是加固。“一般對受災房屋進行排查時,要重點檢查墻體,尤其是承重墻。同時還要檢查房屋的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