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擬建心理救援“儲備庫”
2012年8月2日
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房山區韓村河鎮孤山口村衛生站被沖垮。面對帶隊前來執行心理救援任務的市衛生局婦幼與精神衛生處呂璠處長,衛生站站長痛哭失聲。
一場61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后,“沖斷”的道路已恢復通車、沖垮的房屋也正在重建,但親歷者心靈上的創傷該如何修復?昨天(8月1日),記者從北京市衛生局獲悉,7·21特大自然災害發生后,北京本市啟動一級心理援助預案,對房山區進行了全面篩查,共發現32名親歷暴雨后產生嚴重心理應激反應者,并對他們進行了“心理救援”。據了解,這是北京本市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執行的首次大規模心理援助任務,衛生部門已計劃對全市精神科醫生和相關工作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技能的特訓,建立心理救援力量“儲備庫”。
暴雨后啟動最高級別預案
據市衛生局婦幼與精神衛生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分為重大事件、較大事件、一般事件等3級心理危機干預。7·21特大自然災害后,本市啟動最高級別預案,迅速召集市級心理危機干預專家,對暴雨引發的心理危機進行綜合評估,提出處置意見和建議供決策者參考,并根據需要,及時派出干預專家和心理危機救援隊伍,支援事發地點,進行心理危機的緊急干預。
特大暴雨后,市衛生局要求全市13條心理援助熱線保持暢通,并向16區縣的各級各類精神科醫院緊急發文要求,對有相關心理咨詢或到精神科就診情況病例“零報告”制度,及時掌握并解決有需求者的心理問題。
房山逾百人接受心理干預
據了解,目前,北京本市兩支專業心理救援隊伍,均具備汶川、海地地震等災害救援經驗。7·21特大自然災害后,市衛生局立即選派18名隊員組成心理危機干預隊,趕赴房山災區。
3天內,救援隊累計在房山區六七個村,對306名居民進行篩查,對其中112人開展了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針對32名親歷暴雨引發的洪流等災難的群眾出現較為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專業人員已經進行了一對一的個體疏導工作。
繼房山區開展“心理問題”防疫后,為及時消除暴雨對群眾造成的心理陰影,對潛在可能“升級”為精神障礙疾病的人群進行早發現、早治療,門頭溝區受災群眾的心理健康情況也將接受專業“體檢”。
北京市欲建心理救援儲備庫
據了解,北京市群體心理危機干預有“四步曲”:出現大災大疫后,先由屬地進行整體情況的匯總,如有需求立即上報至市衛生行政部門。其次,由市衛生行政部門派遣專業精神科醫生前往當地,作為先遣部隊對當地群眾的心理狀況進行初步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組建不同規模的心理危機干預救援隊,前往災區,進行實地心理危機干預的同時,對當地精防所人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方面的培訓,并向居民發放預防心理疾患的宣傳材料。后期對重點篩查和干預對象進行回訪,按需提供治療方案。
目前,北京市級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體系中有兩支心理救援隊伍承擔著公共衛生服務任務,他們分別是安定醫院和北京市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在重大事件或大型災難發生后,適時奔赴一線,最大程度地減少災難對人員的心理和精神影響。
為進一步完善本市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北京市計劃對全市精神科醫生和相關衛生工作人員(包括兼職接聽心理救援熱線者)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技能的特訓,旨在打造一支心理危機干預正規軍的同時,培養心理危機干預救援的“儲備庫”。
救援故事
老漢險被沖走常發愣痛哭
原本健談的孫建國蔫了,快60歲的他從沒想過,一場大雨會差點讓他喪命。
7月21日中午,孫建國下班回家,雖然下著雨,但他仍像往常一樣決定步行回在半山腰的家。當家的屋頂近在眼前時,不知從何而來的一股強勁水流瞬間淹到了他的腰部,孫建國還沒來得及反應,一個趔趄被裹入湍急的水流中,向下游沖去。
翻滾、呼救、拼命想抓住個固定物,孫建國的掙扎努力并未見效,幾十秒的時間他被洪水沖到了300米外的山腳下。孫建國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
就在洪水即將流入河道的幾十米處,他被一雙有力的手從水流中拽住、拖出水面、再拖到岸邊。
意外被救并沒有讓孫建國體味到生還的喜悅,相反,腦海中不斷閃現的災難畫面卻讓他變得沉默寡言,看人的眼神也變得呆愣,看到電視里播放的大雨新聞,六旬的他會突然掩面哭泣起來。
他的變化引起了村里干部的注意,當安定醫院心理危機救援隊員抵達村子時,孫建國被作為重點篩查對象之一。
“正能量”助患者走出陰霾
參與救援的心理醫生西英俊說,“我們發現當事人過度地把一些思緒關注在片斷性的創傷畫面上,包括他被水一下沖倒、他怎么在水里上下起伏,那種感受和心理不適,水面的洶涌這些他看到的場景。我們就會去引導他去發現這些事件中的積極元素,包括他在水里面上下起伏過程中雖然體會到了害怕,但是這個過程中他也是沉著的、冷靜的、鎮定的。”
建立起以傾聽為主的關系后,西英俊“對癥下藥”開始治療。“你在水里是冷靜的,還一直尋找固定的物體讓自己漂浮起來,一直在堅持著,這些做法都很勇敢,而且被救以后得到了領導和老鄉們的關心問候以及家人的支持”,在種種充滿“正能量”且能起到溫暖內心的積極資源的植入下,孫建國暗淡了多日的眼睛里有了些光彩。
在醫生的循循善誘下,孫建國慢慢敞開了心扉,他說,自己之前還有好多事沒干,日后要一件件有計劃地去做。
但為了減少被干預者對精神類疾患的恐懼,醫生們都沒有明說自己的專業是“精神科”。
干部搶險過度亢奮需休息
除了常見的災禍恐懼、妄想、焦慮等情緒的爆發外,有過度亢奮表現的人群也是心理救援隊關注的重點對象。
在走訪中,在房山區某單位任領導職務的鞏林引起了救援人員的注意。該部門在暴雨中損失很大,每當有人來到這個村子時,鞏林就滔滔不絕地向人講述這個地方受災多么多么嚴重、損失了多少、抗洪搶險投入了多少,即使幻燈片上圖片足以呈現現場情況,但他還是一遍遍帶人去現場看。
同事都說:“7·21后,鞏林工作起來就不知疲憊,話也多了。”
心理醫生說,過度興奮是災后常見的一種狀態,屬于精神運動性抑制和精神運動性興奮的表現,甚至有些會出現精神病的癥狀。除沖動性行為外,拒食、睡眠少、嘔吐、腹痛、情緒低落等也較為常見,這種情況下,患者需要好好休息,而醫生可能會使用一些小劑量的藥物來幫助他們更快地恢復。
在心理醫生看來,物質方面的保障是可以很快解決的,心理的創傷是深遠的,需要不斷修復,而且也是我們從創傷過程中不斷升華的事情。“天災對于我們物質來講肯定是損失,但是對于我們精神世界就未必是損失,甚至會強大我們自己。所以心理危機干預能夠激發起人的潛能和力量”。
救援常識
大災后四周內是救援黃金期
據市衛生局專家介紹,大災大疫發生后的1至4周,是凸顯心理問題的時期,也是心理危機救援和干預工作的“黃金時期”。早于一周時,受災群眾的恐懼和焦慮情緒多是由于生理需求還未解決時所產生的,而應激后心理創傷的人群如果在4周內沒得到有效、專業的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則演變為相關精神障礙疾病的風險也會加大。
心理危機救援避免二次傷害
專家表示,各類災害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的心理援助工作對心理受創者的恢復尤其重要。心理危機干預和援助,首先要避免給有應激反應的群眾和受災群眾造成二次心理傷害。因此要以有相關經驗的精神科專業人士為主,不能出現各路人馬“一哄而上”混亂隨意的情況。真正的心理危機救援工作都是“被動服務”,防止揭露相關心理創傷人員的心理傷疤,此次心理救援工作是根據實際需求做出的部署。為減輕群眾對心理疾患的忌諱,即使專業心理援助隊伍,也不會統一服裝、統一標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