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遮陽不光是一把遮陽傘
2012年8月3日
這些天,申城藍天白云,空氣質量連連創優,令人心情舒暢。但天天艷陽高照卻也照出一些城市管理中的問題,特別是在遮陽方面還有不少改進空間。之前,為了解決行人在等紅綠燈時遮陽的問題,有媒體曾呼吁在一些主要路口安裝遮陽傘,給行人一片清涼。這種做法固然不錯,但也有局限性,一則維護成本比較高,二則它只能解決部分問題。
在大太陽底下,受到炙烤的地方不僅限于路口,遭到暴曬的也不僅是人。由于我們這座城市很多馬路比較“年輕”,馬路兩邊雖有綠化,但多是一些花花草草,栽種的樹木比較小,難以帶來清涼。另外,由于考慮到行車安全等因素,一些馬路兩邊本來枝繁葉茂的綠化樹木,卻被人為修剪而失去遮陽功能。這樣一來,行人只要是走在路上就難得有遮陽的地方。除了行人之外,供助動車和自行車停車的遮陽棚也不多。本市一些區縣為鼓勵公共出行推出自行車租賃服務,但不少自行車的停車點根本就沒有遮陽或遮雨設施。結果,這些自行車往往會在大太陽底下暴曬一天。這不僅會縮短自行車的使用壽命,同時行人在白天騎車時,由于車座椅被曬得發燙,很不舒服。對此,筆者深有感觸。遇到晴天燙屁股,一到下雨天座位上全是雨水,只能自帶塑料袋套在上面。
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條值得關注,那就是在目前很多政策的決策者和政策所針對的對象之間存在脫節問題。就像白巖松所言,研討公交調價的人可能從來都沒有坐過公交車,決策階梯電價的人估計也對現行電價知之不詳。當初設置自行車停車點的人,估計自己上下班也不用騎自行車,至于綠化和遮陽棚方面的問題,相關部門的決策者在出行時可能也大多是坐在小車里,不用頂著烈日在公交車站等車,也不用在太陽底下等紅綠燈,所以也無需考慮座駕會停在什么地方。因此,要讓他們想騎車者之所想,怕是有點難。
鑒于此,要解決脫節問題,還是需要老辦法:我們的很多決策要多傾聽民意,傾聽大家的聲音,不能拍腦袋、想當然。就馬路兩邊的綠化而言,應該更傾向于栽樹,而不是外表美觀而實用性相對弱、維護成本比較高的花草,同時也不要動輒就過度修剪樹枝。本市一些很有歷史韻味、能給行人帶來清涼的林蔭大道都是以兩旁高大的樹木見長,我們希望這樣的林蔭大道能更多一些。有了天然的樹蔭,無論是停車還是行人,都能得到一份清涼。這是解決遮陽問題的根本之道。對于那些樹木還沒有長成的地方,應該盡可能將自行車的停車點和公交站點放在一起或者比較接近。本市很多公車站臺都有遮陽設施,將其騰出一部分以供停自行車或助動車是比較經濟而便利的做法。外地一些城市,如杭州的公共自行車停放點就是依附公交車站而建。
我們當然希望晴天能艷陽高照而非灰蒙蒙,因為這是空氣質量優良的表現,但也不希望這樣的大太陽把人曬得無處可藏,這需要我們的管理跟進,將天然清涼與人工遮陽最大程度地結合起來,化“烤驗”為城市人性化、宜居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