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急避難場所存較大缺口
2012年8月14日
探訪都市應急避難場所
加快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體現了以人為本,對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生命至上的理念。
“應急避難場所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一項災民安置措施,是現代化大城市用于民眾躲避地震、疫情、洪水、火災、爆炸等重大突發事件的場所。”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鐘開斌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多數人不了解應急避難場所
8月8日,本刊記者來到北京市2003年建立的第一個減震防災避難場所,這也是中國首個應急避難場所——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在位于公園健德橋的入口處,由白色的箭頭、奔跑的人型、中英文對照的“應急避難場所”字樣三項內容組成的藍色應急指示牌十分醒目。一進入公園大門,就能看見右側路邊有一個指示牌分指不同的方向。
記者走進公園,十幾分鐘后,陸續找到應急棚宿區、應急供水點、監控點,以及應急廁所的具體位置。
在應急避難場所,有很多隱蔽的“機關”。據工作人員介紹,草坪上的假山下面,是加著井蓋的應急水井。“這是一旦地下的自來水管線因災害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時可以使用的水井。”
在一片樹林的后邊,本刊記者發現地上有一排十幾個加蓋的水泥槽。工作人員說:“這些水泥槽的地下連著附近公共廁所,如果發生地震導致了公共廁所倒塌,在應急廁所上面搭個帳篷,就能正常使用。”
“我幾年前就知道這里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所以來遛彎時,特別留意那些指示牌。”家住附近的張女士說,“一旦有災難發生,我要知道從家到這里哪條路最近,一家人在這里該怎么避難。”
記者隨后又來到朝陽公園,由北門進園,但走了十多分鐘也沒有找到一個應急避難的標志,問了幾個遛彎的老人,其中一位說,在“萬人草坪”附近似乎有一些指示牌,上面寫著“應急”字樣。
記者走了十多分鐘,終于找到那塊寫著“應急指揮”、“應急供電”、“應急供水”等字樣的牌子。按指示牌所指方向走過去,是一個大草坪。這就是老人所說的“萬人草坪”。
“你知道這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嗎?”本刊記者問一位從身邊走過的女孩,她迷茫地搖了搖頭。
菖蒲河公園是王府井地區的主要避難場所。但本刊記者在此采訪時,連走兩遍也沒看到任何避難場所的標志,便向一位公園的保安詢問,他驚訝地反問:“這是一個應急避難場所?”
“知道這里是危急時刻用來避難的,但是具體就不了解了。”本刊記者在馬甸公園采訪時,附近的居民張大媽說,“還是應多宣傳相關知識,并開展一些逃生演練。一旦發生事情,才知道往哪里跑。”
記者連日走訪多個應急避難場所發現,多數受訪者對身邊的應急避難場所并不了解,有關避難知識亟待“補課”。
同時,本刊記者曾經探訪過多個城市的作為應急避難場所的公園還發現,雖全部免費,但往往被裝有尖利矛頭的鐵柵欄圍著,一旦遇到了緊急情況,加上公園外標志極少,要尋找避難場所入口處也并非易事。
鐘開斌認為,目前對應急避難場所的宣傳還做得不夠。市民往往只看到標識上寫著“應急避難場所”,但究竟應急避難場所有什么具體功能,有什么設施設備,以及災害發生后如何進行自行就近疏散避難和幫助他人疏散到應急避難場所等等,現在都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公共安全應急體系。